竹的咏叹调

2013-07-06 09:12: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竹是人类拜上天所赐的造化,注定要成为人类的宠儿。
    位于粤东五华老家,素有竹子之乡的美誉,每家每户的屋前屋后,都种有浓云般的竹子,有绿竹、有麻竹(又称大头竹),硬头簧……种类多多,一丛丛、一簇簇,挨挨挤挤,抱团而生,经脉相通,成为客家人团结向上的象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是苏东坡的名句。因为喜欢竹子,宁愿不吃肉也要有竹子做伴,需要何等高雅的兴致?依稀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竹子成为家乡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或靠编织竹制卖钱,或直接出售原竹,多少帮补一下贫苦的生活。彼时,对家乡人而言,“不可居无竹”是一道伪命题,与雅兴无关。如今的老家人,生活富足,种植竹子,并非为雅兴所驱,主要目的是防风固土、装饰一方风景“梅兰竹菊”四君子,竹傲列其中,“梅松竹”岁寒三友,竹同样不甘落后。依我看来,竹比其他三君与一友更加可圈可点,——梅,冬天不露峥嵘,典型的机会主义者;菊,不到秋冬不露本色,偏执如斯;兰,非到严冬不绽放;松,貌似耐寒,北风凛冽中,落下满地黄针。惟有可爱的竹子,不畏酷暑严寒,凌霜傲雪,四季常青,实在是四君与三友中的伟丈夫。
    每年时令一到,一根根稚嫩的青笋,铆足劲儿,满怀成材的梦想和向往,钻出坚实的厚土,推开压顶的巨石,一息尚存,誓不低头,向上,向上、一天天茁壮,与鸟儿低语,陪清风谈心,跟皎月弄影,和雨露嬉戏……竹的生命力强盛,不择地势,不选土质,无须浇灌,无须施肥,渴饮甘霖,饥啖母土中的微薄养分,只要时间充足,从出生到成材,只须一年半载,便可奉献丰盛。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仿佛倏忽之间,竹林顿成。
    竹子颇有灵性,深谙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否则,笛子怎能吹奏出或欢快或凄婉的妙曲?竹子器量宏阔,否则,竹制品如花篮、畚箕、鸡笼、箩筐、筛子等如何盛得下世间万物?竹子志在千里,否则,竹排怎么可以日行百里,漂流四方?现在,很多小区花园或公园都种植着不少欣赏竹,一般只有手指大小,一丈多高,或三五株雁列成行,或百余株簇拥而长,摇曳多姿,令人瞩目。然而,我更喜欢乡下老家的竹子,喜欢它们粗犷的外表,喜欢它们不媚不俗的擎天傲骨,喜欢它们拥有一颗奉献的心。
李职贤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