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全
看完清亮君的回忆录《岁月拾零》,闭目掩卷,吾油然感叹:好!充实的人生,动人的篇章,值得一写,值得一看。
感叹有三。
一、要勇于盘点自己
这一点,我就不如高清亮。
清亮在退休几年后,还勇于将自己的大半生盘点一番,诉诸笔端,再现往日之事,更表今日之情,洋洋二十多万言,实不易也。
与其一样,我也已退休了好几年。只是觉得,退了,老了,无事了,也无聊了。未来没啥可展望的了,不由得就要回忆过去,寻找自己,打发日子。每每或热血沸腾,或深情殷殷,或耿耿于怀,或懊悔当年。虽然也曾想过系统的写写回忆录,于私可总结自己,于人可倾诉衷肠,于后者也可做个纪念。但很快就自我否定了。一来觉得,我等退休前,顶多算个五六品的绿豆官。出书立传为哪般?二来觉得,回顾此生,虽不能说全无可写之处,但我等毕竟在仕途三十多年,其间风风雨雨,苦辣酸甜,荣辱沉浮,东奔西走。既有自古以来官场规则的印记,更有当时特有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些事至今众口难一。作为还是这个体制内的退休干部,如果要写,如何掌控这些,写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什么层次,会牵扯到什么人物,把握到什么分寸?特别是涉及一些无法绕过的人和事,又如何运笔?假如绕过了那些,就等于残缺了自己,展现给读者的只能是一个不真诚不真实的自己。如果一笔带过,或者堆砌上一些官话套话和言不及义的空话,谁信?谁看?何必浪费别人的时间,不如,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让它永远淹没在自己的心间。所以,我虽然曾几次开写,随即又掷笔而止。
清亮就不是如此,摆在面前的这本自传完全可以打消我的顾虑。他将自己的往事,表述得真实可信感人,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再简化了,人们不得其详,再深化了,又恐有不和之言。
作者再现了自己的人生,从幼年到青年,从考上大学到步入社会,从通信组到组织部,从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人大联络组副组长、副专员、副市长到退休,退休生活和自己的家庭友人,出行出国游记。既写了自己在其位时所谋之政,为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更表述了对父母妻儿和亲人的深厚感情,更特别写出了对在自己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培养和帮助过自己的老领导和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老下级。虽然,感恩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像这样历历在目的,件件在心的感恩人生,感恩亲人,永记他人之恩的,永怀往日之情的品德,且留文入卷,确实并不多见。
也许,这些都好写,许多情况圈子内的人们大致也了解,但进一步的情况,人们就不会也不便去了解,虽然这并不影响人对人的基本评价,但也总有一些质疑或空白留在心间,即是一些相处很久的人亦是这样,包括我。
读了《岁月拾零》,比以前更加了解了高清亮,过去的不解之处,今天终于释然。
二、还原了一个人生不易的高清亮
且看。
清亮出生于洪洞县赵城一普通人家,高考时金榜题名,中国人民大学,那一年,全省考上“人大”的只有两个。人生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战役,他就取得了这样辉煌的胜利,第一步就跨到一个高起点。
大学毕业后,由保定调回临汾地委通讯组,进入到临汾最高权力中心的构架中,又踏上了一个容易遇到伯乐的高平台。
清亮不仅字写得好,文章也好。临汾乔李村和蒲县的报道和调查报告,屡上《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内参”,虽以后由于地委不放没去了新华社,但也提高了自己的含金量,被推荐为刘耀副书记的秘书。
当时是什么年代啊——刘书记分管干部和“清查”,多么显赫,多么神秘,多么令人敬畏啊。
高秘书的身上自然也会闪耀着令人仰慕的光环。
当然,我认为,在全国上上下下都是那样的一个环境里,刘书记管“清查”并非他的个人行为,他和谁也没有什么恩恩怨怨。换个别人也是只能那样。秘书这个角色呢,也只能是恪守职责,做好服务服从。也并没有资格议论长短,何况,清亮更是个守规矩的人。但是,古人常说爱屋及乌,如果怨屋呢,自然也会及乌。鸟类乌鸦都要株连,何况是人。
唉,地球总是在不停地转动,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此后刘书记虽然高升,但却离开临汾,“运动”也由“清查”变为“善终”,派性还没有消除。
但是,“天时”变了,“人和”也变了,“地利”也就不像未变之前那样有“利”了。这以后的路途,正如书中所述,虽然由于自己的素质和各方面的努力,总体上还算顺当,步履也挺艰难。
1980年,他由地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调任曲沃县副书记,三年后又调任山区安泽县任县委书记。
清亮在安泽县干了八年,整整一个抗战时期,也真不容易。在他主政的八年里,确是安泽大发展时期,农业丰收、人均粮食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全省前茅,工业兴起,财政收入翻番,民生事业显著改善。
轰轰烈烈,点点滴滴,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安泽人不少人现在还念叨着他。生能如此,足矣。
八年之后,已是副厅级别的清亮离开安泽县,调任临汾市人大联络组副组长。我并没有贬低人大联络组的意思,而是觉得当时他年方四十,按惯例应调个平川大县,或到地委行署任职。我想当时清亮未必高兴,不少人也有点纳闷。谁料想,就这也出了点麻烦,省人大表决第一次也未能上会通过。当时就听到风言风语,后来又听说省里来人调查,人们就议论,看来也许是真的。以后虽然查清了,人大联络组也去了,但由于调查结果又不能公开宣传,所以,有人又觉得,事头本来就不大,可能已经摆平了,等等等等。是的,事头真是不大,但加上人们习惯性的添油加醋的夸张,却挺损人的。谢谢这本书,我才算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根本就没有那回事,而是——当时,因为还没有撤地改市,人大联络组只是省人大派出机构,还不是正规的权力机构,职能并不明确。如本书中所写的那样,但清亮却在这里红红火火的干了三年,随后才调整到行署做了副专员副市长,整整11年,直到退休。
人生能有几个11年!这11年正是他年富力强的时期,也是他硕果累累、自我实现的11年。
两基工程、两院筹建、学校建设、市门诊楼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大会战、人口控制、赴京调演、焦铁整顿、奋战“非典”、调产项目、赴京调演作为一个分管副专员副市长,清亮恪尽职守,团结同志、上下和谐,齐心协力,直至退休7年后的今日,人们还没忘记他的为政之绩和为人处世。
实属不易。
三、安度退休生活更不易
作为一个大半生担任公职的人,通称当官的人,在位时,能做点事情不容易,既可充实自己,展示自己,亦可造福社会,惠及众人。倒不敢奢求流芳百世,哪怕留痕三年五年,也非易事。
至少到退休后,回顾过去,心中也踏实。但要做到平安着陆,着陆后还能很快度过过渡期,平静、淡泊、愉快的生活,如清亮文中所述的四个感觉和五种作法,吾亦有同感,也觉得要做到更不容易。
再别说什么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请看大自然,一年四季,夏热冬凉,如果光是夏天,一直暖着,炎着,人能受得了吗?冷和凉正是对暖和炎的一种平衡,一种对应,一种循环。正如花儿落了,蜜蜂就不去了,蜜蜂是要采蜜的,蜜蜂也要活呀,不能因为这,就说蜜蜂不美丽了,不可爱了?它永远是可爱的、美丽的。更何况,谁说你就是鲜花,而不是采花的蜜蜂呢?再别说什么官大官小,顺当不顺当,公道不公道,能力强不强。如吾等同辈诸君,既非高官 富商之后,又不太会“潜规则”的那些,脸皮薄,心肠软,多老实,少手段,就这样,还当过县长、县委书记、副专员、副市长,还有什么不知足?也别说自己好像有多少能力,比你有能力的人千千万万多的是,只是没有遇上几个好伯乐,没有吾等的机遇而已—— —不能不承认,有些事绝非靠人力而是靠机遇。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 —为何不说天时地利人力?天时地利不由你,人和不和就能由了你?人力在许多时候,其实是很渺小的,很无奈的。
也再别说什么是是非非,长长短短、恩恩怨怨、磕磕绊绊,什么君子小人,什么天道无常。即是谁挡过你,算过你,制约过你,如何如何过你,这一切都是缘分,都是天意。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经历过的都是正确的。不然它怎么就能够存在?你怎么就能够经历?那是对你的磨练,对你的激励,对你的充实。你应该微笑着感谢他们,即是你认为人家是“小人”,须知,“小人”和君子是亲兄弟,无“小人”何来君子?特别是千万千万不可以——人家“小人”老弟即便错误的惩罚过你一次,你却至今还在用他的错误不断的惩罚着自己!…………
唉,天道有常,人间有序,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花开花落,潮涨潮去,只能顺之,孰能违之?过去的都已过去,烟消云散,已成记忆。但不要总是活在记忆中,不要总是活在历史里,即是你实在刻骨铭心难忘记,也要善于用记忆中的美好来愉悦自己,把不美好的东西也认为是必然的。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无非也是这个道理。
到了这个份上,这个年纪,一切都要为了现在,一切都要为了保重身体。大半辈子老听着别人的,现在要多听听自己的,能干点啥就干点啥吧,想干点啥就干点啥吧,怎么愉快就怎么着吧——这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更为了自己的儿女,为了以后少花点纳税人的医疗费用,也省了到时说儿女这个那个——儿女也有了自己的儿女,你要叫儿女把你咋的?唉,我们这茬属鸡的很快就要奔七十。
七十?七十!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七十才开始?不能再想了。
就此止笔。
(作者曾任临汾行署副专员、运城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