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这样的心境,看到社会种种不妥的事情,反而是不断地鞭策自己提起使命感,绝不可能去指责任何人。这是孔子的心境。我们有这样的心境,心就平了,不怪任何人,只怪自己不够认真。我们效仿孔子的存心,也以孔子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以师志为己志。对我们自己来讲,包括对我们的后代子孙来讲,一个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好的环境,人就容易沉沦、堕落。孔子讲道,“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人能受好的环境影响,道德提升;环境不好,可能就受到很多的污染。孔子了解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就讲到,三皇五帝那个时候的政治、社会环境非常好,孔子非常向往那样的社会状况。腊月)的腊祭活动,孔子是担任陪祭的贵宾。腊礼结束之后,孔子到了宫门上的观,观是张贴国家典章法律的地方。他在那里参观的时候,就很感叹。这个感叹应该是感觉到,鲁国那个时候礼崩乐坏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夫子叹气了,刚好他的学生子游在旁边,就问道:夫子,您为什么叹气?”子游很会问,因为夫子叹气一定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一定是感叹社会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就像我们跟着师长学习,也要了解到师长是为天下而担忧,有时候我们在身边,也会看到师长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
我们体会到像夫子、像师长这样的智者、长者,他们都是为天下而忧。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天下能安定,而天下要安定,最重要的是,人心要能接受伦理道德因果等圣贤的教化。以师志为己志,我们要以孔子、以师长为天下安危着想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好好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来落实、推展中华文化。所以我们听到圣人的感叹,也要神交古人,跟他们的心境相契合。这样,他们的教诲,我们就很容易领受。孔子感叹之后就讲到,三皇五帝时是“大道之行”,那个时候的领导者是“天下为公”,念念都为天下人着想。 蔡礼旭 主讲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弟子规》应该进大学
下一篇: 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