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我应邀到临汾三中“码字”。在这里,认识了不少的人:张王李赵,诸路英豪;在这里,经历了不少的事、事事有学问,处处是课堂。知事而识人,识人而明理,渐渐地,我走近了三中、走进了三中。
我认定:这里是我“充电”的好地方。
说是“充电”,实缘于本身“缺电”。作为40后,正当我求学充电期却遭遇“国网”全线断“电”。14岁因在《少年文艺》(南京版)上发表《野营》而孕育的“作家梦”顷刻之间化为齑粉。虽说上世纪70年代曾于省教院“补水”、“充电”,却终因彼时水源匮乏、电力奇缺,而留下许许多多难以名状的遗憾。
弥补缺憾,实现“充电”夙愿的机缘发生在2006年11月间,张杨管以“六年六大步,年年有进步”的教育业绩被临汾市委、市政府擢用为临汾三中校长,他约我“碰撞”思想、交流信息,“码字工”让我在临汾三中找到了“充电”的好地方,这里英才荟萃,百人百家成为我继续学习的好课堂。
最先认识的是张国辉。那时他已在党政办主任的岗位上工作几年了。聪明绝顶的人一时半会看不出真实的年龄,第一感觉这位主任敏捷练达、虑事周详、谈吐儒雅,地道的书香学者样。未知天命的张国辉热情地告我张校长有要事出去了,很快就回来。言来语去如春风化雨,临汾三中的点点滴滴就开始积聚在我最初的记忆里。
第二个接触了张云岗,古县人,多面手,有事业的追求,有职责的执著,有待人的赤忱;在党政办写材料,算是我的同类项。云岗讷于言,敏于行,忠于事,有着鲜为人知的吃苦精神,有着勃勃向上的赤子情怀。我暗暗惊叹,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里可是积水成渊、卧虎藏龙啊。
随后我便慢慢加深了对这所名校的印象与认识:老校、名校、重点校,她载誉而行;天时、地利、人脉旺,她负重前行。
这所已知天命的老重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盛誉加身,“危”、“机”并存,溯流撑舟,不进则退!三中有着知使命、勤作为、争一流的教师群体,这是三中的脊梁和希望,这是三中半个世纪以来披荆斩棘、敢为人先的源泉与力量! 这就是临汾三中。我慢慢走近她:“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办学理念定位准确、航向明晰;“三个发展为主”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宗旨在这里得以坚定不移地落地生根。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戮力开拓下,老树著新花,国家级、省市级荣誉牌匾、奖杯年年斩获囊中;三中健美操队多次代表国家出征德意志、鏖战法兰西、夺冠美利坚,大长中华民族豪然正气于四海。省级示范高中、临汾市首届名校,三中人不断夺取新的荣誉,三中人时时迎接新的挑战。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说是“处处皆学问”绝非夸张,耳濡目染之间,学到了许多课本里讲堂上与我任职的学校学不到的东西。这里的师生学习习惯好,自主学习、继续学习蔚然成风。
我曾在一所中学任副职、正职、书记近20年,养成了早起出操的习惯,可有多次我还是被窗外的琅琅读书声唤醒;我虽不太刻意衣冠楚楚,却也时时稍作留意,不曾想还数次受到室友和知音的善意剖析;“细节决定成败”,小节展示形象,为人师者,绝不可等闲视之,谈论中折射出的道理我也曾反复与别人讲,可为啥时过境迁漠然置之?大教育多元化、深层次的实践诠释,使我懂得了身为教育人,终身受教育的反复性、必要性、重要性。我庆幸在临汾三中的“充电”机缘,她会在我从教经历、人生旅途的篇章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在完成云岗主编的“任务”之际,我细细翻阅本人8年来的工作日记,细细回味三中8年留给我的点点滴滴。蓦地,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日记中的见闻记述又再现眼前。那天,细雨迷蒙,多云唤晴。下午4:30左右吧,在三中西门遇见一位170厘米个头的女学生匆匆夺门而出,险些相碰。出于职业习惯,我与她有几句简单交谈。这个女孩儿是高三文科399班的,家居临汾学院,其父在学院任教,女孩子是在阅读时间请假回家补习数学的。我说,打个的不快么?“不用!跑一跑好,还锻炼呢。
上学花钱再打车?那不行!”这孩子!我心头一震。“我爸给补课,还少花一笔补课费。要不然,可了不得!”女孩子说着扭头朝我笑笑,极纯真,极灿烂的,像一株走向成熟的红高粱。“再见!”女孩子疾步走过解放路,抄胡同小巷匆匆向学院而去。目送女孩子背影,我想了很多:多懂事的孩子!多勤奋的学生!一股希望的热流冲撞着我思想堤坝。至今,我不知道女孩子的名字,可我记住了临汾三中399班;生荣校荣,她为母校添光荣,这位女孩子如此言行令人欣喜、令人感奋,这是学校培养、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结果,这是透过树隙洒向大地的一缕曙光。
在三中,我有幸重逢40多年前母校的老师杨耀兰先生。先生离休了,且患有多种疾病,可先生钟情育人的不懈追求教我钦佩,她和退下来的李文辉、邓海波、王雅玲等一批老教师组成老年合唱队,演唱红歌,排练节目,讴歌伟大祖国,吟诵时代楷模,不仅老有所乐,更是老有所为,爱党爱国爱三中,寓教于乐更育人,老先生们的赤子情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弥足珍贵!我没能一一记住老先生们的尊姓贵讳,可我却深深记住了这英模群体,他们是强大的电磁场,固我信念,长我力量,引我向上。
在三中,我认识了许俊梁、王纯林、李逢祥、曹东明、王建平、张建中、董李平、郭金明、李慧丽、赵淑菊等一大批教育明星,他们是三中的形象符号;更认识了尉选民、王秀平、田宝刚、何并安、杨红蕾、段建新、刘永波、尉书亮、李小平、任振华、孙丽娟、郑文翠等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们是三中的发展希望;他(她)们撑起了临汾三中的大厦,他(她)们对事业的忠诚、工作的负责、同志的热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为美好未来而无私奉献的人都是一尊不朽的雕像。
说到三中老师们敬业奉献我感受尤深。他们来自平民,出自平常,贵在平时,可谓“三平有幸”,平平常常,实实在在。因为有了他们,三中开拓创新,荣赝名校;因为有了他们,三中载誉奋进,冲击一流;他们是三中的光荣!老师们每每授课,都无所不用其极,让“疑难”化作污泥里的清流,让“暗礁”在学生眼前清澈晶莹,让杂念化为随风飘动的碎尘,让迟钝了的步伐快速行进。
这就是临汾三中。60多年过去,“砥砺躬行酬壮志,杏坛绝顶我为峰”(张建中诗),这是三中人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教育梦”,为圆梦而搏,三中人抓铁有痕,蹄疾步稳。三中永远在路上,时时在奋进。
“实施‘三个继续’,推进开放创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今天的努力所为将为三中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拼出一个好的前程”。张杨管校长如是说,作为三中“充电人”,我相信三中的明天更美!
作者:李关良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