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外人看来,46岁的李青亮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不仅经营着一家陶瓷店,还长期关注公益事业。走近李青亮,才发现在这些光环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不懈努力 却难逃命运的安排
年轻时候,学历不高的李青亮先后做过小买卖,当过司机,后来在炼钢厂经过努力,成为了一名高层管理员。然而,在李青亮感叹命运对他的眷恋时,由于炼钢厂污染严重,国内大批污染企业逐步关停、整合,他也下岗了。“当时我所在的炼钢厂的效益也开始走下坡路,我不得不放弃奋斗了十年的工作岗位,从零开始。”李青亮说,虽然心有不甘,但那时炼钢企业的污染的确是毋庸置疑,下岗或许是对他的另一种考验。
2001年,正值人生奋斗的黄金阶段,李青亮却闲暇在家,无事可做,成了一名“啃老族”,每每想到这,李青亮便满腹愧疚。“面子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为了生活,骑着三轮去卖水果又如何?”抱着这种想法,他向别人借了一辆三轮车,卖起了水果。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出摊时的情景。”谈话间,李青亮陷入回忆中。那天,他骑着三轮车拉着几百斤的苹果,穿过了整整一条街,却连一个苹果都没有卖出去。追根到底,还是喊不出这第一嗓子。
当记者问李青亮,从工厂高层摇身一变成水果商贩,是否担心别人的看法,他笑着说:生活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没必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正因为那两个月的卖水果经历,才成就了现在的我。”
人生低谷 收获人生第一桶金
在李青亮拉着水果走街串巷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好多村民盖房子时,依旧使用粘土砖。“好多土地都被挖得满目疮痍,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正处于恶性循环中。烧制粘土砖正是以损毁良田、污染环境为代价。当时正值国家墙体政策不断改进与深入的阶段,我便琢磨着用炼钢厂产生的炉渣等工业垃圾,制作免烧砖。”
李青亮说,深入了解后,他发现免烧砖不但环保,而且也能对废旧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国内已经有不少城市引进了免烧砖生产线。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2002年,他正式着手创办砖厂。
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当时,李青亮身上仅有两万七千元的积蓄,要想拿这些钱去开办一家大规模的砖厂,无疑是痴人说梦。“看到这种情况,我并没有畏惧,想法已经成形,过程再艰难也要坚持。”或许正是李青亮身上的这种特质,让他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
凭着满腔热血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李青亮的砖厂走上了正轨,这一干就是十年。但他并不止步于此,充满干劲的李青亮,悄无声息地开始了第三次转型之路。
商业眼光 最终铸就传奇人生
2007年的一次契机,让李青亮萌生出涉足建材行业的念头。“2007年,我家房子需要装修,当时听信朋友的话,选择了一款相对便宜的地砖。但是,没过多久,便出现了好多问题。”李青亮说,从外观看,这些瓷砖不但不平整,而且还有异味,尤其是阴雨天或者拖地时,便会散发出一股令人难忍的腥臭味。那时他才知道,原来瓷砖也是有很多门道的。
“从那之后,我便开始关注临汾的瓷砖市场。发现面对良莠不齐的瓷砖,老百姓难辨真伪,就想趁我还能折腾,何不选择一款质量好、百姓又能用得起的瓷砖,服务于广大市民?”2012年,李青亮所经营的砖厂停业后,他开始正式涉足瓷砖行业。
隔行如隔山,李青亮先把临汾市场了解的一清二楚,从2012年5月份到2013年的7月份,山东、河南、广州等国内众多城市,凡有烧制瓷砖的城市,几乎都有李青亮的足迹。
2013年,李青亮终于把宏陶陶瓷的代理权收入囊中。凭着前期的充分准备加上后期的不断学习,李青亮的瓷砖之路一帆风顺。
关注慈善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人曾经问我,是不是因为赚钱了,想要出名才开始做慈善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之所以选择关注老人,也跟我平时在店里接触的客户分不开的。”李青亮表示,在开始做瓷砖的时候,他凡事都是亲力亲为,通过与客户的接触,也对人生有了不同的感悟。
“一些年轻人穿着光鲜亮丽,父母却衣着朴素,即使这样也想为孩子挑选高价瓷砖。看着父母有些力不从心的样子,真的有点不忍心。装修房子本来是一件喜事,但却因为孩子的虚荣心让囊中羞涩的父母无地自容。”说到这,李青亮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懂的感恩的人太少了,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何不趁着年轻、父母健在,好好尽份孝心。
懂得感恩才能成就人生,李青亮于2015年3月份牵头举办了“传递爱心,温暖临汾”爱心捐助明星签售会,可以说,哪里有爱心,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现如今,李青亮的口头禅是:“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就是李青亮,一个从公司高层到水果商贩,再到企业家,因为有追求、有眼光、有魄力、有爱心,他终于成就了一个传奇人生。
记者 弓佩玉 杨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