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书法家陈建国:翰墨挥洒狂草情

2016-03-15 10:52: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在东关古玩城三楼一间环境优雅、墨香飘逸的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闻名已久的书法家陈建国先生。热情、好客、朴实、不拘小节,是主人陈建国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工作室的四壁上悬挂着陈建国创作的书法作品,或苍劲,或古朴,或行云流水,或龙飞凤舞,让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

  今年53岁的陈建国是浮山县人,他与书法结缘绝不是偶然。出生于书法世家的他想学不会书法都难,其外祖父和父亲对书法也都十分爱好且都颇有研究,耳濡目染之下,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陈建国打小就对书法感兴趣,在长辈们的指导下练习书法。

  “印象里,小时候刚开始学的时候就是用红土对着水当‘墨汁’来练习写字,条件虽然艰苦,但那时候也确确实实沉浸在写字的乐趣当中。”陈建国说,在外祖父的指导下,他练习得非常认真,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一个字一个字地练,每天一放学或者放假的时候,他都将时间花在了练字上。“那个时候小,不知道什么是书法,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字写好就行。”

  在陈建国的坚持下,短短三四年时间,他的毛笔字就有很大进步。每逢过年,他都会跟着长辈学写春联,每年家里贴的对联中都会有陈建国亲自写的“作品”,这无疑给他莫大的鼓励,让他更坚定信心一定要写好毛笔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工作较忙还要照顾家庭,陈建国忍痛割爱,不得不放下毛笔。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对书法痴情的他又重新拿起毛笔,一心钻研书法艺术。

  “那会儿也就是临贴为主,到处搜集一些资料,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书法书写技巧。”陈建国说,在掌握好书法基础后,他也根据个人的性格来选择练习,每天临贴,再忙也要抽出两个小时来练习书法,“想一想,能有现在的成绩,贵在恒,要艺不离手。”

  随着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加深,陈建国有了自己的见解,书法是门综合性艺术,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融合了历史、哲学、文学和美术等学科,艺术不是孤立的,应该是相通的。”陈建国还擅长戏曲、威风锣鼓、楹联艺术、诗词等特长,可以说是个全面手。如今,陈建国尤其对张旭、怀素、王铎狂草深有研究,现专攻大草。

  书法写作要走出去,博采众长,才能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陈建国怀揣着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妻子来到临汾市,希望能在书法上有更大的突破。妻子郭秀萍为了支持他的书法事业,主动请缨学会了装裱,这样,不仅他创作的书法作品装裱不用自家掏钱了,妻子装裱还能赚点钱贴补家用。对于自己痴迷于书法,妻子也默默地支持,这给了他更大的自信和动力。

  这些年,陈建国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赛,而且成绩不斐,他也多次到北京、广州等城市进行书法交流,眼界开阔了,他的书法艺术也得到很大提高。2012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获二等奖,全国“规划信息杯”2012书画大赛获铜奖;第二届国际海裕书画大赛获三等奖,首届中国寺庙文化论坛书画对联诗文大赛获“金笔奖”并被授予“中华善文化传播杰出书画家”,全国首届“帝尧杯”书画大赛获一等奖,并与国家美协主席刘大为、国家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共同被邀为“嘉宾书画家”,被授予“知识实力派书法家”称号。

  去年,陈建国创作的多幅作品通过美国邮票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审核,并入选《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纪念珍藏册》,他本人也被授予“2016年度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并获颁“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金质荣誉证书。此外,他还有多幅书法作品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珍藏邮册。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陈建国也一度迷茫过,但是对书法的爱好让他坚持了下来,爷爷当初对他的教诲“功到自然成”一直在鼓励他。多年的付出和坚持,终于有了收获,对于取得的荣誉,陈建国也看得很淡,书法博大精深,学无止境,他将在书法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不单单是爱好,而是一种境界。

  记者 张莹超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