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而现代的大学教育逐渐演变成只是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放在了第一位,结果造成了很多“高分低能”“有才缺德”的现象,甚至有些大学生辨别能力差,缺乏毅力,没有进取心,心里失衡严重,或者颓废、堕落、自杀等。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认为有了高学历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要先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换个角度思考,能去到巴黎,去到美国的都是些什么人?有钱,有社会地位,甚至于很多留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算是比较高层次的,甚至于受过高等教育。而这些人有知识、有技能,但连最基本的礼仪都没有学好,以至于造成这种局面,与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显得格格不入。
当代大学生,作为80、90后出生的一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伦理教育中成人,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从不知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生活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更不要谈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子女。
而且,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有着极强的个性,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这些独生子女更习惯了寂寞孤独的生活,过分溺爱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张扬个性,缺少容忍、谦让与合作的品质。他们心理冲动,自制力弱,常常因为一些人际关系中很小的事情,不涉及原则的小事发生争执,为了维护彼此的自尊,谁也不愿意让步,层层升级,最后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而在人际交往上,他们或过度的心理堤防使得不愿与人交往,或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而不愿与人交往,或过于自负,不愿与人交往,或不会与人交往。
而如今大学生礼节的失范折射出的是当下德行教育的缺失,而《弟子规》的可操作性强,其谈及道德教育深入浅出,明确指出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中提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指的是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了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在当今,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文关怀。因此,《弟子规》进大学,这是党和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中华民族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刘春蓓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