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

2015-02-17 08:48: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与鬼神合其吉凶”。其实这就像《左传》当中告诉我们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心感善报,恶心就感恶报。圣人契入了宇宙人生的道理,他知道应该要怎么样去立身处世,才能感来善报吉祥但是假如是行恶,那就很难不感恶报。老子也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这些道理,圣人都能明白,进而去教化老百姓。这个时候人的行为就跟大道相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那个时候就是大同世界,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如果属于某一个人,就变“家天下”了,我家的天下。那个时候所有的天子都是代上天来照顾所有的百姓。而且这个工作不好做,要忧国忧民。既然称为天子,如果没有代替老天好好照顾子民,他会觉得自己很失职。

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尧帝有一天外出,看到有百姓犯罪被抓起来了,他就非常伤心,赶紧去问清楚,为什么有百姓犯罪。结果了解之后,是因为干旱不雨,农作物收成很困难,百姓家里又没有钱,最后不得已起了贪念,想要拿一些东西回来给家里的人吃,就犯法了。尧帝听完,对着这些官员讲:不是他们的错,把他们放了,是因为我无德,所以上天才没有降雨,才感来干旱;也是因为我没有教育好百姓,他们才会犯罪,所以是我的过失,不是他们的错。”所以,确确实实就像《论语》当中讲的,这些圣人的心境,都是“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自己的过失,绝不推卸责任给任何的臣子或者百姓,但是所有百姓、臣子的过失,他都觉得自己有责任。“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没有好好带领他们,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常受天下的指责,没有丝毫责备他人的心。从这里我们就看到这些圣人的胸怀:有人饥饿了,他会觉得是他的责任;有人寒冷了,他会觉得是他的责任,是他让他们饥寒的;有人犯罪了,他会觉得是他没有教化好。由于这一分使命、这一分仁慈之心,那个时代的百姓都效法尧舜的德行,效法他们的心境,就没有私心,所以“天下为公”。不只是天子为公,老百姓也有这样的胸怀。后来,到了夏商周的时候,大禹就曾经感叹,尧舜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以不能有尧舜的德行而感到羞耻。到他那个时候,百姓就没有这样的胸怀了,都比较顺着自己的想法、私欲在做事情。但大禹反思、自责,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好表率。而尧舜这样的圣王,他们一生为天下操劳。尧帝二十岁即天子位,到在位七十年的时候,尧帝已经九十岁了,还为了天下在辛苦地找一个圣德之人来接天子位,希望百姓能长久安乐地生活。等找到了大舜,就把女儿嫁给大舜,把九个儿子派到大舜的身边,这样从家庭内到家庭外,工作处事,去观察舜是不是真正有圣德。观察了二十年,才把帝位传给他。之后还有八年的时间,也在继续教导、辅佐大舜做好天子的工作。所以二十八年,都为了天下有下一个好的天子,呕心沥血在付出。尧帝活到一百一十八岁。    蔡礼旭 主讲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