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晋南与临汾相邻的襄汾县城南4公里汾河河畔,有个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脊椎动物化石而闻名中外的丁村遗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以丁村为代表的山西晋南地区,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风俗民情和文化艺术,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朴实、智慧和创造。
走到博物馆大门前,第一眼就看到的是门前匾额上著名书法家董寿平题写的“丁村民俗博物馆”。进入大门是一条很长的胡同,在胡同的尽头屹立一道更加宏伟精致的门楼。
民俗博物馆由19座明清民居组成,这些典雅结实的四合院层层叠叠,曲折回环,而且院中套院,令人迷离恍惚。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岁时节令民俗。步入第一院,门前栽植的葡萄藤、铁树、冬青树有次序地分列道路两旁,“客气的”把游人引进古色古香的民俗展室。在10个展室里分别展出了汉族的腊八、祭灶、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习俗,诸如腊八粥、灶君神龛、蒸花馍等古风遗俗应有尽有,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体现了先民们对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缅怀,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在食品展览室里,陈列有各种民间灶具和食品,墙壁上悬挂的条幅:“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含义深刻,耐人咀嚼。特别是春节时祖宗牌位前祭献的小塔楼似的枣糕馍,清明节上坟扫墓时的蛇馒头、花馒头、兔子馍,和小时候母亲蒸的几乎一模一样,真让我回味无穷。
多子多福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的旧俗认为生了男孩可以传宗接代,香火不绝。故生育习俗展室里引人注目的“喜报”有“弄璋之喜”、“弄瓦之喜”,“璋”是古代贵重的玉制礼器,生下男孩子佩戴;“瓦”则是古代纺线用的纺锤,生女曰弄瓦,生下女孩子就让玩瓦制的纺锤,母亲就成了烧瓦之窑,男女的差别不言而喻,庆典的规格也迥然相异。展室中的“祝贺寿诞”完全是一派热烈欢快的场面,厅正中悬挂着祝寿匾额,下设福寿屏。厅里张灯结彩、鼓乐齐鸣,厅正中坐有寿公、寿婆,喜笑颜开,其塑像形象传神,栩栩如生。
在精美无比的民间工艺和丰富的游艺民俗室里展出的有金盘、古镜、唐彩宋瓷、剪纸刺绣、木板年画,姿态纷呈,精致典雅。皮影木偶表演的是《水漫金山》,柱子上的对联上写着“有口无口口代口,似人非人人舞人”,对皮影木偶艺术概括的真是形象准确到了极点。
古老的纺车、沉重的磨盘、厚实的石槽,粗笨的木车……它们无不记下了人类前进的足迹,是研究人民生活史的不可或缺的一笔宝贵财富。此情此景使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儿时史家大院东门外骡马拉着石磨转圈磨面,长辈们在石槽中搅拌草料喂养牲口,妇女们坐在炕上手摇纺车吱吱呀呀的纺线,年轻的后生们赶着木轮车、吆喝着牲口收获庄稼、拉运粪土。(史明亮)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