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回忆中的故乡

2015-07-24 14:45: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刘村镇,长大后又南下北上四处奔波的游子来说,读乔忠延先生的作品,我心灵深处产生的共鸣伴随始终;我认真品读领悟,字里行间透露出熟悉和亲切,从小就积聚在我脑海中的、有关刘村和金殿的传说故事在我思维深处一股脑的翻腾了出来……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刘村是附近几十个村庄中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村。直到现在,我还对刘村几十年前青石铺地的街道印象深刻,对主要街道的供销社店铺、古式门楼院落、学校、医院和民居的布局记忆犹新。小时候,我经常跟随大人们到刘村赶集,或者拿自己攒的私房钱到刘村供销社买小人书,有时还结伴到设在北刘村的刘村中学操场玩。那时,在卧口村和刘村交界处,还能清晰看到南城墙的城门楼和一段残垣废墟;在刘村和北刘村的交界处有个北门坡,附近的古城墙遗址还清晰可见。

    据村里的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还能看到位于现在村东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一带的东城墙及张尚书坟附近的西城墙遗址。

    遗憾的是,除北门坡一带的北城墙现在依稀可辨,当年的墙土痕迹仍层次分明外,东、西、南三面的城墙已经荡然无存,东门楼也被夷为庄稼地、踪迹全无。

    从懂事那天起,我就知道,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称刘村为“帽刘村”,说平阳府周围有三个刘村,而这个刘村的姑娘、媳妇善于用麦秸秆上面的一段编草帽,便以“帽”冠之,加以区别,这便有了帽刘村之说。我对“帽刘村”来源的说法思考了好久,觉得这个称呼有一定的依据,因为自己从小就看到刘村一带的姑娘、媳妇,大都用胳膊夹着一把麦秸秆编草帽,叫“帽刘村”也符合这一带的风土人情。

    刘村南面与卧口村相连,周围七八十里的汾河谷地,土壤膏腴,人口稠密,村庄棋布,鸡犬之声相闻。北刘村的几眼泉水喷涌千万年之久,小时候记忆中几条小河流水淙淙、清澈见底,浇灌着村东的万亩良田。

    我站在高处举目展望,远近村庄镶嵌在万顷良田之中,姿态各异,胜过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图。这些村落各有其不同来历的村名,或因其地理位置得名,或别有其命名的历史渊源。码头(兴旺庄)村因其是古时汾河西岸的渡口而得名,马务村则是古代军队放马的汾河滩牧场,泊庄村是由于千百年前是一处低洼的水泊地而得名。有的村落还出现过著名的历史人物,如高堆村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和大司马霍光的故里。有的还是闻名中外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如北刘村的金城堡遗址,高堆村附近的高堆遗址都是距今几十万年之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星期天,我经常独自一人踱步到北门坡附近的古城墙处,反复观察寻觅,力图搜寻出刘村古城早已逝去的历史痕迹,重现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然而,不管是寒冬撕裂的北风,还是夏日荣盛的蒿草,都在向世人述说汉晋时期刘村古城辉煌和光彩,也在向人们展示那时的陈迹和往事……(史明亮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