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老大

2015-09-28 15:56: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早饭后,我到井上挑了一担水回家,一手掂了个小凳子,一手拿着唱戏机来到院子里的老桃树下坐下来,然后打开唱机。唱机里,放着蒲剧《薛刚反唐》。时值冬末三月初,不时有丝丝凉风吹来,真有“锦衣不湿杏花雨”的意境。这时,我忽听身后一声吼叫,不由打了个激灵。回头一看,原来是村西头的张老大,他笔直挺腰背着手站在我面前一动不动。   

     张老大,上无兄,下无弟,又无姐妹。    

    造物主和母爱赋予了他健康的体魄,身高不达2米,但也算是眉目清秀、白白净净,颇有几分风度。而他也力大无比,一担能挑200多斤,一个人能干3个人的活。    

    他是种庄稼的行手里家,又是饲养大牲口的好把式。犁地耙摸精种细作,起早贪黑一天能种五六亩地。他除了耕种自家的地以外,还捎带为本村和外村的不少人家种地。但是他要价贵,一亩地工钱50元,还要管饭、管烟、管酒。但是他种的地质量高,一亩至少多打100斤,因此人们也都争先恐后地雇他。一时间,他成了方圆十里的“香饽饽”。    

    可是没多久,拖拉机开上山了,交通好的地都用机械耕种,速度又快、价钱又低。一时间,张老大的生意明显就暗淡了些。但还有不少坡地、远地、小块地交通不便,机械进不了地,人们舍不得让其荒掉,只好仍旧雇用张老大耕种了。没过多久,上级号召退耕还林,人们把那些偏远的小块地全都栽上木材树和果木树,这样一来,张老大和他的一双骡子便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而这时,他的大儿子也20多岁了,要娶媳妇成家立业,娶媳妇要花费好几万。可张老大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忍痛割爱,把这双骡子卖掉,用1000元买回两头小驴。小驴便宜,比起骡子来劲头小,一整天只能耕一亩多地。从此,他这对驴没人请了。这时,张老大的儿女生活也好了,儿女们都劝他把驴卖了,用机器耕种,可他全然不依。他就像丢了魂似的,心里很难受。    

    有一天,他到村外转游了一圈,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他的一双老眼又一次豁然开朗了:还有不少闲地没人种,也没什么树。于是,他来到一户人家,坐在凳子上。那户人家的男人说:“说实在的,咱种地种了多半辈子,它就是咱农家人的命根子。眼下日子好过多了,咱也不能让它荒了。只是孩子们不在家,你嫂子腿脚不利索,但是身板倒还可以。她能吃、能喝,但也有个血压高的毛病,不能干重活。”张老大说:“老哥,没事,不就再投点资,你安心种的话,我帮你种。    

    你给上三五斤谷种和一袋化肥,明天我一定让你有好收成。”张老大从小没念过书目不识丁,可说话却很流利。那户男人对老伴喊道:“后天张老弟要给咱种谷子了,你先把柜子里那瓶咱存的老汾酒拿出来送给他。”张老大死活不要。“那你慢点走啊。”张老大迈动大步往回走,边走边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他那宏亮的歌声盖过他的叫驴声。    春天来了,夏天来了,秋天来了,春种秋收又是一个好年景,它充实了家家户户的大小粮仓,也充实了每个人的心灵,其中有一人就是张老大……(侯建文)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