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时代的散文突围
——崔海昀散文《南院里》《文庙》品评
近来读到了几篇爱不释手的散文。一篇是《文庙》,密实的原生态景观感觉到了沈从文《湘西》的滋味。另一篇是《南院里》,绵绒的底层生活景观活脱着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气息。
作者不是沈从文,也不是林海音,是崔海昀。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刮目相看,自然缘于她的散文写作由此迈上了一个台阶,更在于这些作品成为浮躁时代散文突出重围的一个先行者。
欣喜崔海昀没有成为散文浮躁的同谋者,逐浪者,而是沉定心绪,冷静头脑,在文学的氛围里浸染再浸染,陶冶再陶冶。我把她的这些散文称为修炼的结晶。对,是修炼,而不是熔炼!修炼和熔炼仅一字之差,却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境地。修,是发自内在的;熔,是来自外部的。修是头脑清醒的自愿选择;熔是头脑膨胀的顺势而为。崔海昀能不入熔炼之流,独守修炼之道就更为困难。
先说《文庙》,这是一篇落尽豪华的文章,也是一篇最见真淳的文章。开头即写,“从沟底往上走,是一个长长的带拐弯的陡坡。”这话很普通,普通得就像黄土地一样,没有任何修饰。
可是,却是极富蕴含的一句话。读完全文就会明白,文章是写村校和在村校教书的张先生。
张先生既教书又育人,这不就是“从沟底往上走”?往上走当然不会直截了当,也就是个“长长的带拐弯的陡坡”。拐弯和陡坡都在喻示“往上”的艰辛,张先生就如此艰辛了30年,能不让人可亲可敬?张先生是在艰辛地教书育人,文 章中却不见一句教书育人的大话。能够看到的是朴实无华的细节,“起得太早,大部分学生没吃早饭,趁张先生不注意,从衣兜里掏出一块烤黄的干馍,不时偷偷啃一口。教室里除了朗朗书声,就是‘嘎嘣嘎嘣’的声音。讲台上的张先生威严地扫一眼,‘嘎嘣’声戛然而止。目光一收回,声音又此起彼伏。下课后,张先生站在讲台上,语气温和地说,上课时啃干馍,是对古代圣贤的不尊重,还影响别人听课,是不允许的。他就那样清淡地一说,许多同学却瞬间羞红了脸。从此,课堂上再没有‘嘎嘣嘎嘣’的声音。”张先生清淡地一说,学生在改变,“沟南人惊喜地发现,自从张先生来到沟南,村里的娃娃见了长辈恭敬问好,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文明像春天的阳光,遍洒在沟南的街巷里。”时下的学校,比南沟那文庙里的校舍阔气多了,可是培育的学生如何?别看中考、高考可以蟾宫折桂,照样朝着红灯横冲直撞。此时无声胜有声,疗伤医病不一定非要刨刀和钢针。
张先生那时是吃派饭的,这一日派在一个学生家却不去了。学生回家母亲已准备好饭菜,等送到学校时才知道,先生的家人来了,凑在一起正啃凉馍。恰如学生的母亲所说,“先生是怕给咱家添麻烦。”如今,当一些教师和教授一起与商潮共舞,谋划将家长口袋里的钱据为己有时,张先生的品格绝不是过去式,早应成为这个时代的标高。写这一切时,崔海昀没有大张旗鼓,没有渲染夸张,仍旧平静心绪,娓娓道来,却在和缓中将平常人物奇崛起来。
《南院里》与《文庙》无异,也是平淡而深沉,拙朴而机敏的杰作。院是平常的院,人是平常的人,事是平常的事,叙述用的是粗茶淡饭式的口吻,却深深沉入到中国数千年文明的教化当中。且看三儿两次回到南院的情形。一次“他骑着自行车从县城回来,大门底下的人便‘呼啦’围住他,问长问短。有托付安置工作的、有打听政策的,三儿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烟,一人一根敬过去,蹲在大门下一一回答婶子、大爷的问题。末了,和大家唠唠嗑儿,说说家常。”好浓烈的乡情,真应了那句老话“人不亲土还亲呢”!再次回来却另是一种情形,“三儿带着新娶的媳妇回来。他们进了大门口,坐着聊天的人立即全都噤了声,默默低头做手里的活计。三儿掏出烟敬,没人接。掏出糖果,也没人应。一个小男娃刚伸出手,就被一旁的奶奶狠狠打了一把,拽起来往家走。一边走一边数落:‘不学好,长大让人戳脊梁骨!’”遭到了冷遇,还被指桑骂槐,为何?只为三儿抛弃了务农的媳妇——秋儿的母亲,另娶了个当干部的媳妇。拈花惹草,喜新厌旧,在南院人心里是陈世美,是没良心的白眼狼。为何如此?村风使然,院风使然,风尚来自遥远的上古年代,文章曾在前面出现过“帝尧之世,天下大和,有八九十岁老人,击壤而歌”的铺垫。初读时,似乎这话的出现有些突兀,读到三儿再次回乡时方才明白,这是作者巧妙的伏笔。淡淡的一笔,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三儿两次不同回乡的背后,肯定潜藏着悲欢离合的故事。一般作家捕捉到这样的题材,会大肆渲染,赚取读者的眼泪。崔海昀却不,还是淡淡的描写。“秋儿的母亲仿佛早有预感。当这一天真的来了,没有像泼妇一样哭闹,悄没声息办了离婚手续。当她带着三个孩子要离开南院里,回头望一眼自家大门时,往事一下子涌上心来,眼泪像风中的枣花一样扑簌簌下落。”这就把乡村女人忍辱负重的美德写到了极致,她也流泪,流得很上档次,“枣花一样”。作者使用比喻,比喻得和农家的情感气氛没有一点点割裂,还堪称天衣无缝。好的文章总是讲究气韵贯通,由此也能够感到崔海昀落笔的不俗。
崔海昀文章的种种妙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穷极的。这种炉火纯青的功夫,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蹦起来探到的。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这是修炼,是甘于寂寞,甘于冷落,潜心阅读和感悟的结果。也许她没有惹人垂青的欲望,可那文章你不垂青还真不行,可谓是无意插柳柳成荫。不知不觉,她突出了浮躁时代浮躁散文的重围,以沉静安闲的心态,拙朴平和的文字,活画出了一幅幅世相图。展卷捧读,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读者层次不同,读出的感受不同,这才是文学审美的高雅层面。(乔忠延)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