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中的补锅匠

2015-11-27 11:39: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那日,电视里播放《搭错车》的主题曲《酒干倘卖无》,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农村的补锅匠。于是,我便随口问父母:“现在村里还有补锅匠吗?”父母说:“现在已经很少了,这年头谁还去补锅?”不过,我的话还是勾起了父母的回忆。他们说,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家乡处处都有补锅匠。

    那些年月里,家家户户只有一口大铁锅、一口小炒锅。铁锅是生铁铸造的,有时候会碰出一道裂缝,加上每天都会在灶台上使用,并与锅铲碰撞,锅底会越来越薄,往往会渗水。因为买一口新锅要花不少钱,所以一般人家都会在铁锅有沙眼或者渗水后就扔了重新买,总会将就着用。一口锅并非只补一次,往往是三五次,敲去旧疤,再添上新疤,日子就这么过着。

    补锅匠走村串户,总会吆喝着:“补锅来,铁锅锑锅、锑盆瓷盆、铁壶铝壶……拿来修来!”有需要修补的人家,就会走出大门赶紧招呼,把补锅匠领进自家去;不需要修补的就开起玩笑:“砂锅你能补吗?”补锅匠便会笑着回一句:“人漏气了也可以补。”父亲说,在过去,人们普遍都瞧不起这些手艺人,认为没有力气、不能劳动的人才会学此手艺,养家糊口混点饭吃。有体力干活的人、庄稼种得好的人才是有出息的人。

    补锅匠的行头一般是带一个围腰布,挑一副担子、两个箩筐或者是两个木箱子。一个箩筐里面有风箱、煤,一个箩筐里面装着生铁、锉子、钻凳、白蟮泥、胶水、小锤子等,后来就有了塑料片、锑片、铝片等。

    招呼补锅匠时,主人一般都会问:“你看我这个锅还能补吗,多少钱?”尽管那时只需要几毛钱,但主人一般都要讨价还价。一般情况下,无论钱多钱少,补锅匠都会接下活儿。

    补锅匠找个小凳子坐下,将围腰布拉来盖在膝盖上,将锅放在双膝上,前后左右先端详一番,便与主人商量补锅的方式和面积。若是铁锅底子薄漏水,就说敲去一块,然后拉上风箱,用其自带的煤燃火、烧铁水,再用钳子和铁锤敲一块同等大小铁片放上,将融化的铁水浇铸在正反两面缝隙处,敷上白泥,再用锉子锉得差不多平就可以了。若是锅的边上有裂缝,就直接用铁水两面浇灌,敷上白蟮泥,也不管弯弯曲曲影响美观,不漏水就行。

    后来,补铁锅的少了,补瓷盆、塑料盆的多了,补锅匠也不用拉风箱了,直接就在锅盆上剪下很薄的部分,敲敲打打,换上一块新的。若是瓷盆、塑料盆,就直接用胶给粘上另一块,像一贴膏药。当然,若实在补起还不如新买划算的,补锅匠也会明说,这样,主人就会把破锅卖给补锅匠,当做他以后修锅的材料。

    父亲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后来就没有补锅匠这个职业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饭锅、高压锅、电饼铛等,一口锅破了或是坏了,就会直接扔了。不过,我时常会想起那些岁月,也许补锅匠敲敲打打的声音才是真的日子。可惜,无人还需补锅,也没有了补锅匠。补锅匠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留下的只有那些难忘的、难以磨灭的记忆。(方敬杰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散文】冬天的模样

 

下一篇: 【散文】小雪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