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夏全发先生的散文集“乡愁心语”
浓浓乡情涌笔底
王双定
最近夏全发先生将他刚出版的散文集《乡愁心语》送给我,我非常高兴。没想到打开一看,扉页上赫然写着“甘拜您为师”一行字。称“您”已经感动得我心跳加快了,还要“拜”,进而“甘拜”,更使我受宠若惊,浑身冒汗,手足无措……
既然夏先生如此高抬我,我必须严肃对待此事,认真拜读此书。因为有句名言说得好: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
书读完之后,我只好斗胆“为师”一回,虽然做不到“传道授业解惑”,但可将我千虑一得的些许看法写出来,聊供参考。
夏全发先生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内容跨越了几十年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空,涉及乡风民俗、亲情友情、农林牧副、山水风光、咏物抒情等等内容。这既是记录他孜孜矻矻欲圆文学梦的一幅路线图,又是他近年潜心经营的散文作品集萃。读着他那些娓娓道来的质朴文章,一股浓浓的乡情扑面而来。无论是冰清玉洁,如雪似雾的梨花街景,还是如火如荼,硕果累累的柿子树街景,抑或花如胭脂,果似凝脂的石榴街景……都写得很有韵味。既写出了它们外在的生命律动,又写出了其内在的天然秀美,还注入了作者澎湃的情感。
隆化垣收谷子的秋景,寥寥数行就把农村风貌和农民的喜悦有声有色地概括起来。澄金河欢乐的夏秋,短短数语就将河边农民,尤其女人儿童忘情忘我的惬意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那种浓厚的乡村风情不仅甜美而醇厚,也具有野趣的浪漫。
书中对农村那些历史悠久的土布、古色古香的烧酒、其貌不扬的油罐子、历经风雨的漏锅、崭露头角的沼气灯、风烛残年的破屋……都作了精心的描述,倾注了他的深情厚谊。这些物质的东西无不浸透着他喜怒哀乐的情感元素,时间的流水冲洗不掉,岁月的尘埃掩埋不住。这些东西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他又用文字把他酸甜苦辣的感受再现给读者,把我们的心弦拨动。更使他依依难舍,时刻念念不忘的,是和这些物质的东西有千丝万缕内在联系的众多父老乡亲。他身上流动着他们的血脉,有着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艰难经历,所以写得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这类文章是本书写得最精彩的一部分。文字如浑金璞玉,朴实自然。情感如泉水涌动,直接真挚。看到这类作品,我好像看到一个乡村博物馆,那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
另一部分山水游记作品,虽然写的是外地,也同样带着他的乡情,透着他对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挚爱。每到一处新景点,他都用对待家乡山水的亲情和痴情细心观察,深入探求,力求写出脱俗的作品。为此,他往往列举出与景区有关的大量史料及典故。这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得很明显,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个“度”很难掌握,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审美厌倦感。我认为,凡是引经据典,都应该掌握一个原则:贵精准确凿,忌牵强附会。
家乡那块热土给予了他丰富多彩又底蕴丰厚的生活,他扎根这块土地并热爱这块土地,并从中汲取了营养。“带着对故乡眷恋、深情与反思的情结,我多次重返故里,寻访着儿时的老巷子、老房子、老圈门、老宅子院、老槐树、老河道……乃至家乡的一草一木,我也流连忘返”(《代后记》)这是他创作这些作品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
如痴如醉地发奋读书,不耻下问地虔诚求教,不甘失败地勤奋练笔,百折不挠地坚持创作,这是他能够写出这些好作品的必然结果。夏全发先生为了圆他的文学梦,尽管“路漫漫其修远”,他始终在不懈地“上下求索”。从县内的五七农业大学及各种与文学沾边的座谈会、学习班,到省内外的刊授大学、函授大学、研讨会、笔会,他都尽量参加。起初的很长时间,他写了许多稿子,没有一篇变成铅字。他不仅不灰心,反而总结经验更加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修成正果”,写出不少能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成了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我由衷地为他的成功点赞!如今夏全发先生依然保持着年轻时候那种冲刺状态,雄心勃勃,驰而不息。毋庸置疑,凭借他的生活基础,写作勤奋,出手快等优势,前景一定是十分乐观。
前面我说过,这本集子是夏全发先生散文的集萃,但如果要以再高的标准严格要求,有的文章还没有达到耐人寻味的高度,显得一般、粗糙,还有修改的空间,还有脱水、除渣、提纯的必要。所以,在以后的创作中,必须从语言文字、篇章结构、创意构思等方面全方位狠下苦功,扬优势,补短板,挖潜力,把厚重、精美、重读率高的精品奉献给读者。记得普希金说过:“精确与简洁,这是散文的首要美质。”这话值得铭记在心。我国从古到今更有许多关于写作的成功经验和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我们要以古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激励和约束自己,创作出更好更多妙语解颐的美文。
我满怀信心地期待这一天伴随着凯歌的旋律尽快到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