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
李福琴
2015年的雪花如期而至,纷至沓来,这雪花,似鹅毛一般,纷纷扬扬,晶莹如玉、洁白无瑕,柔和而又美丽,它慢慢地飘落下来,如同鹅毛又如同棉花。经历了冬的洗礼,孩子们盼望的新年又快到了。
我不禁回忆起自己儿时过年的情景,那时,我们家住在乡下,所以年味十足,据风俗,一到腊月二十三早上,母亲总要在鸡圈里捉一只特别欢的大公鸡,准备好晚上来献祭灶王爷,只图来年的一切平平安安。
奶奶说,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禀报每家的善恶。因此,我们这天小孩子还要吃麻糖,说是这样甜味就会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他就会“上天言好事”。我们小孩子不懂为什么糖吃在自己嘴里,就会甜在灶神嘴上,反正是沾了他老人家的光。我悄悄地站在一旁看着,只觉得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到了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都要蒸豆馍,由于那时的农村生活困难,主要吃玉米面,所以豆馍的皮自然是用玉米面来做,只是里面包的豆子馅特别讲究。腊月二十四的晚上就要准备好,先泡好红豆,兑上水,放些红枣,熬上几个钟头,直到水干而豆不糊为宜,我们小孩就在一旁看着、闻着,红红的灶火映着我们红红的脸庞,即使我们再瞌睡,也要等到豆子熟了,吃一点才善罢甘休。只听母亲喊:“豆子熟了。”我们姐妹几个揉揉婆娑的睡眼,每人拿着一个小碗,争相放在锅沿边,母亲不偏不向每人舀一小勺,再放一点白糖,搅拌搅拌后,放在嘴边轻轻地舔一舔,甜而不腻,热软舒滑,可比现在的八宝粥的味道好多了。腊月二十五这天,母亲把用玉米面做的皮均匀地擀开,包上豆馅,放在碗里来回滚动,这样蒸出来的馍不仅圆润,而且光滑,简直是一个工艺品。
腊月二十六,到了做豆腐的时间。父亲拿出头一天泡好的白豆子放在邻居建森家的唯一的小石磨上,开始推。由于每家都要做豆腐,所以要提前预约,天不亮,我们就从家动身才能挨上个。石磨就放在他家的大衣柜的后面,主人点上煤油灯,我们姐弟几人轮流推,舀一勺连水的豆子倒在磨石上,乳白色的豆浆就流出来了,我们把它收集在一个桶子里,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就磨完了。
回家后,天已经大亮,母亲把浆水放在锅里熬,熬到有豆花的时候,再点上从土墙下扫取的碱土泡的水,先制成豆腐脑,我们要先尝尝鲜,舀上一勺豆腐脑,放上自家腌制的韭菜花、香油等佐料,顿时香气四溢,胃口大开,远比现在的豆腐脑要好吃很多。
做好的成板的豆腐冷却后,放在另一孔不生火的窑洞里,可谓是放进了天然冰箱,一直吃到正月,乡里人热情好客,每当有客人来我家,我们准会摆上豆腐做成的美味佳肴,如豆腐丸子、麻婆豆腐、虎皮豆腐、海米豆腐、猪蹄炖豆腐等。另外,豆腐还是我们吉县的招牌面——臊子面的汤料里必不可少的食材。
腊月二十八,是我们小孩最高兴的时候,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只有到了这一天才能回来,我所期盼的那一大堆的鞭炮和各种各样的烟花也会随父亲一起回来。由于我们村当时的条件受限,有好多的孩子的家里,过年几乎不买鞭炮。所以我的鞭炮就尤为珍贵,到了三十晚上,附近邻居家的小孩都来我家看鞭炮,我会拿出五颜六色的烟花燃放,同伙伴们一起分享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喜悦。
时光荏苒,一眨眼间,我已经长大成人,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看着现在的孩子每天都在蜜罐里成长,再也不用过那种紧巴巴的日子了,每天都像过年一样,他们也许无法体会我儿时的那种过春节的心情了,当我给他们讲述往事时,他们都会笑我说像是在讲故事,只是,我却对那时的一切都还是情有独钟,不论我走多远,我那份思乡、恋乡的情结都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不论我走多久,我对家乡的那份企盼都不会改变,我只愿普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好好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好属于他们自己的春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