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亲是一本书

2016-03-31 11:07: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父亲是一本书

远山

  农历正月廿一,给父亲过完87岁生日仅仅3天,父亲就猝然撒手人寰,离开了我们。

  从过生日团聚到入院治疗,又到溘然长逝,一直到把父亲永远地留在了家乡的梅山上,我们整个家族经历了喜悦、惊恐、绝望、悲恸的10天。处理完后事的当夜,失父的心痛像深夜浓浓的黑包围着我。我一次次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会不会是一场噩梦,我身心俱疲却辗转难眠,开灯起床,又一次捧起父亲留下的自传《岁月留痕》。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父亲生日前一天才到了我们手中。凝望书中父亲的照片,仿佛依稀能感到他宽厚温暖的手掌,听到他果敢洪亮的声音。回顾父亲的一生,是一部学习史、奋斗史,也是一部耕耘史、奉献史,更是构建和谐家庭、传承质朴家风的家族史。

  父亲就像一本书,值得我们用一生细细品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我的家乡东中王村坐落在翼城县最东边一个贫瘠而又偏远的深山沟里,父亲是家中独苗,1930年出生时爷爷已经42岁,不幸的是在父亲三岁时,爷爷就患病离世。奶奶无奈地把父亲过继给了膝下无子的四爷爷。父亲13岁时,仅仅年过5旬的四爷爷积劳成疾,也不幸离世,使年幼的父亲再遭丧父之痛。

  为了生存,四奶奶把分家得来的牲口、树木全部卖掉,只留下几亩地,靠给别人家纺花织布换工耕地,一切都只为供父亲读书。看到四奶奶吃苦受累,懂事的父亲想辍学耕地,和养母共同支撑这个家,四奶奶却坚决不同意。父亲天资聪慧又勤勉好学,苦读数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青城抗日第一高小。课堂设在庙里,供桌当做课桌,遇到日本鬼子扫荡时,白天躲在野地里上课,黑夜再偷偷分散到亲友家躲避。学习之余,父亲还要和同学们上山砍柴,下地种庄稼,挖药材换购学习用具。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坚持读完了高小。正是在高小求学的两年,父亲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而且从那时接受了革命的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正是我们党缺干部、用干部的时期。少年的父亲,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雏鹰,背负着祖祖辈辈的希望,展翅飞向了外面的世界。

  

  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高小毕业生,要比当今的博士后还稀缺、还金贵。1943年冬天,年仅13岁的父亲小学毕业就参加了青城县农会组织的减租减息工作。高小毕业后,父亲更是如虎添翼,一出校门便受组织委派,宣传抗日、筹建学堂、任教扫盲。1948年2月,攻打临汾前夕,受青城县政府委派在太岳军区军火站担任弹药收发保管员,年仅18岁的父亲就负责管理100多个军火库,两次有惊无险的意外让父亲与死神擦肩而过。父亲与军火站的同志为前线顺利地转运了后方运来的武器弹药,他们可谓是解放临汾的无名英雄。解放后,父亲先后在翼城县政府、晋南专署、临汾地委、行署工作,历任科长、局长、革委会主任、组织部副部长、地区计委副主任等职务,父亲始终服从组织,始终相信组织,始终怀着一颗对党的赤诚忠心。

  1970年,本已在地区担任了多年正县级领导的父亲,被派到大宁县革委会任副职。当时父亲坦然接受,没有怨言,忍着病痛,独自扛着行李坐长途客车到县上报到。时隔不久,地委领导找他谈话,后被任命为该县副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在大宁县任职期间,他带领农民改良种田方法,兴办工厂增加财政收入,度过了辛劳而异常充实的三年。暑假里,我独自一人乘卡车,充满好奇地前往大宁,满心欢喜地想看看父亲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颠簸了一整天,看到的却是不足20平方米的石头窑洞,里面摆设简陋,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当宿舍。漫长的假期里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度过,父亲总是早出晚归,晚饭后还要加班看材料、写讲话、找干部谈工作,常常是我一觉醒来,他还在伏案工作,满屋子烟雾腾腾。

  我当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定量饭不够吃,粗粮咸菜又咽不下,通讯员想到灶房给我要一个馒头,父亲却瞪着眼睛制止,厉声呵斥道,“有啥吃啥,不能搞特殊”。饥肠辘辘的我委屈地低下了头,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晚上父亲从乡下劳累一天回来,轻轻抚摸我的头,一句话也没有说,却又像说了千言万语,我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我小时候十分淘气,1967年夏天,有一次不小心摔断了锁骨,父亲急匆匆把我背到医院治疗。当医生得知父亲的一些情况后,托辞下班时间到了,不为我治疗。看着我疼得咬牙流泪,父亲愤怒、心痛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想办法找军管干部把我送到部队医院检查治疗,打上石膏回家休息,后来又托人把我送回翼城老家休养。在父亲最失意、最痛苦的岁月里,我却总是给他惹麻烦、添乱子,直到现在我每每想起依然懊恼不已,心酸掉泪。

  三

  父亲长期身居要职却始终清正廉洁。他投身革命早,1962年就担任正县级干部,后来又长期在组织和计划部门担任领导。当时有不少需要落实政策的干部,经常到家里来找,父亲总是耐心解释政策,积极落实问题,热情接待,从不厌烦,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带着微笑走。在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工作中,父亲坚持原则,慧眼识才,推荐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他始终坚持不收礼、不吃请,有一次县上的同志送来一块案板,父亲推辞不过,坚持付钱后才收下。

  父亲少小离家却一直情系故土。他虽然在外工作,但上有生母、养母,下有5个孩子,母亲又没有收入,全家10来口人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养活,日子过的并不宽裕。可是老家只要来了人,不管亲疏远近,父亲总是让母亲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待客。乡亲们提出的要求只要不违反原则,只要是他能够办得到的,父亲总是竭力满足。父亲一生节俭却总是乐善好施。他一生生活朴素,很少给自己添置衣服,洁净的灰色中山装,配着他一米八的身材,英俊又气派,这永远定格在我脑海之中。

  四

  父亲是出了名的孝子,在外工作时时挂念老人。生母患眼病、养母患癌症,父亲心急如焚,四处奔波,千方百计为她们治病。养母病危时不想让父亲太难过,找借口让父亲去镇上买毛巾,父亲犹豫再三去了镇上,竟成永别。两位老人去世后,父亲常常自责,责怪自己在床前尽孝不够,责怪自己在养母临终前不在身边。

  父亲深爱着我们的母亲,虽然不曾听见他说过一个“爱”字,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吵过嘴。当时家里经济拮据,经常是每个月定量的粮食都全买不回来,家里的日子全靠母亲精打细算辛勤操持,他们虽然日子清贫,但一直家庭和睦,虽一生辛劳,却始终心心相印。

  父亲同样深爱着他的孩子们,给我们姐妹兄弟起名为锦、绣、河、山、琳,寓意着对祖国的美好祝愿,饱含着对子女成才、成林,报效国家的殷殷期盼。他对子女的要求很严,却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教育我们总是以理服人,言传身教。2001年冬,我要到县上工作,父亲提醒我去了以后要多听老百姓的意见,语言质朴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2011年我回到了市直部门工作,父亲又对我说,环境变了,做人的本质可不能变。简单深刻的话语,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父亲一直挂念孙辈们的学习,时常拿出他的工资奖励孩子们。我的女儿文文考入南方某知名大学,父亲每星期都要打电话问候,还亲手写了近千字的信,明晰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女儿把这封信像传家宝一样珍藏着,每每取出重读,她总是泪流满面。如今,我们兄弟姐妹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孙辈们学习优秀,有的是博士、博士后,有的已经走上重要的工作岗位,这一切都离不开他老人家树立的崇文重教的良好家风。

  

  如果说母爱如阳光般无私而温暖,那父爱便如高山般厚重而深沉。16年前我们的家庭失去了母亲,少了那份亲情和温暖,如今父亲的骤然离去,却让这个大家庭像少了房梁般的支柱。我们五个家庭依然会时时相聚,可是再也看不到父亲在窗前读报写字,再也听不到他的亲切叮咛。

  不知不觉,一夜未眠。重读《岁月留痕》,如再见父亲容颜,再听父亲教诲。

  父亲是一本厚重的书,默默讲述着他苦难曲折的一生;父亲是一本温情的书,时时嘱托着他的儿女子孙;父亲是一本通向未来的书,引领着我们踏实工作,建设可爱、美好的家乡。

  父亲是一本书,我将用生命去珍藏,用一生来品读。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