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
---来自清明节的思索
尤彦荣
结绳记事,竹节言时,我想节日便是人类为岁月打的结。而清明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兼容追旧与启新之意。我国从2008年开始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正是对清明节文化意义的进一步追寻,启发人们在纷扰熙攘的快节奏社会多一些对自然,对生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淮南子》中记载清明为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六日,春风后第十五日,正值万物复苏风和景明之际,也与各地农事紧密相关。“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是华北地区人们系在时间上的结;“柳近清明翠绿长”是北方春天的写照,“梅雨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则是对江南的诠释。还有家乡人常挂在嘴边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母亲常常告诉我,清明之前不宜动土,她也说不出其所以然,却每年都严格遵守之。对于大自然,总是靠天吃饭的农人敬畏更多一些,尤其在科技与工业化带来了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值得庆幸的是,经历着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的人们终于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日,是播种耕耘的时节,但它绝不仅仅是农人的专利,它所代表的春和时好,景明物丽寓意了自然和谐,象征了蓬勃的活力。每个人都是美好的沐浴者,也都是自己的耕耘者。每个人都可以出一份力,去建设,捍卫这样的美好。
除了自然的意义,让人们铭记肃然的是清明所具有的祭祖扫墓内涵。不管走的多远,清明这一天人都会尽量回家祭祖,追忆死者,安抚生者,之后继续前行,以期光宗耀祖。也因为如此,清明节多了一份肃穆,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去年11月,在生我养我的贫瘠小山村,我90岁的奶奶去了。我亲眼目睹了老人家从人世走向黄土,永远葬在了那个没有翠柏苍松的山头,也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与单薄。我想,上坟不只是为死者烧下去一挂纸钱一座院子,清明也不只是生者对死者的记挂思念,很多时候,它是我们与生命的一次次对话,也许在荒芜绵延的黄土地上,在肃穆庄严的陵园墓前,在那负载了一个个生命,总结了几十年时光的一抷抷黄土面前,你才会明白光阴似箭,明白生命的价值,才会反思你走过的路,也才会明了你将会去向哪里。人生需要这样的扣问与反思,也需要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唯有如此,才是减少那些暴戾事件,唤醒人心,致力社会清明之根本。
此外,清明更是蕴含了深刻的传统意蕴。如洗桃花水、禁火、吃冷食……在家乡流行做“寒燕燕”,奶奶在的时候,总是能将一团白面捏成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及其他小动物,小时候父亲会将这些面人扎在荆棘针上,供我们放学回家吃。那时候,我们会拿着自家的“寒燕燕”与小伙伴们的比,看谁家的更形象逼真。而今,这些早已远去,成为一部分人乡愁里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民族植根的土壤。除了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外,社会各界积极通过各种方式纪念这一天。尧庙祭祖活动,洪洞大槐树旅游景点在这一天免费向游客开放……这些都是留住清明之魂,追寻传统文化的行动。都说铭记历史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在旋转于时代洪流的同时,也应了解历史、弘扬传统。
清明时节,愿我们多一些敬畏,对自然、对生命、对传统。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