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的情 深深的爱
——读“乡愁心语”有感
张协隆
作家夏全发先生的《乡愁心语》一书近期问世。我捧着它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尽情享受着阅读带来的慰藉和愉悦。加之书中多篇散文取材于我的家乡翼城县乡村,在我心中所引起的共鸣就更为强烈。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我梦中的童年,回到我日夜思念的故乡,见到我早已过世的爹娘,闻到米稘、油茶的芳香。作家笔下对故乡的那种绵绵的情深深的爱,频频感染着我、启迪着我,让我思乡的情感发酵得更加透明,并在宁静的心灵深处得到安抚。读到书的游记部分,我仿佛跟着它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观赏美丽风景,领略民族风情和人文精神,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我感到《乡愁心语》是近年来让我最动心的读物之一,是一本有筋骨、有温度的好书。
《乡愁心语》一书和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是同一时期创作同一年面世的。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同一个题材,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它们适应社会转型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一批又一批人离开故土,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工程基地,走向城市,走向异国他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涌向城市,或打工或创业,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口大迁移大流动。每年春节期间,几十亿人次抢机票,赶火车,乘轮船,挤大巴,自驾汽车或摩托,南来北往,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涌起了一次又一次返乡大潮,成为举世瞩目的一大风景。是什么力量掀起如此巨大的返乡波涛?是怀乡思亲之情和中华民族春节团聚的文化传统的驱动,是“乡愁”的力量推波助澜。然而,回乡探亲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离开故土的人们经常需要以多种形式释放思乡之情,排解念亲之忧。作家夏全发先生正是用《乡愁心语》这样的文学作品把故乡的那山、那水、那物、那人、那往日的情怀和今日的发展,通过细致入微地艺术加工,具体、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当你在阅读中细细品味的时候,就像欣赏一首美妙的交响乐,那些对往事的怀念与反思,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编制成的旋律,跌宕起伏,缓缓地飘过思绪的长河,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急速变革的时代和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寻找一种稳定、宁静的心灵,以平衡与缓解变革的撞击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需要精神上的这种安抚。
《乡愁心语》中的游记散文,同样是顺应当今“旅游热”的需求。作者不是一般地写游山玩水,而是着力揭示旅游地的人文精神,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融入其中,把旅游地的历代名人事迹和英雄业绩融入其中,把爱故乡爱祖国的情感融入其中,引领人们提高旅游品质、提升旅游层次。作者在《军旗升起的地方》一文中采访革命先烈的故事;在《春到黄花岭》一文中叙述的抗日故事;在《夏日青松岭》中描写昔日安泽县领导,顶着压力绿化荒山的故事,都充分体现了作家用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用心。
接地气,为人民而歌,是《乡愁心语》一书的可贵品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从小在农村长大,参加工作后,多年从事与农民、农村、农业相关的工作,对乡村田野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心系“三农”,热爱百姓,人民群众的甘苦冷暖是他创作的源泉。在《点亮山村第一盏沼气灯》一文中,他写了自己自愿留在所蹲点的小山村,为乡亲们办沼气,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点亮了全县第一盏沼气灯。之后,他利用工作之余又帮助另一个无电村点亮沼气灯,也“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希望”。在《魂牵隆化垣》一文中写道,“家乡隆化垣盛产的谷子,被命名为省级著名商标,真是令人喜不自胜……如今,谷子丰收了,再也不发愁卖不了,农人们留下自个儿吃的和送亲友的,全部卖给隆化垣小米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转手卖到外地,大部分出口到欧美市场。农人们和合作社得到双赢。”文中表达了作者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的情怀!为写《舅父的解放梦》一文,作者通过深入地采访,把舅父从参加革命到为全国解放而献身的全过程,生动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创作出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就要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万家忧乐倾注笔端。”“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作者正是沿着这个方向致力于创作的。书中可以看到,他的双脚踏遍了故乡的黄土地,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勤奋耕耘,与时俱进,讴歌社会的发展进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百姓凝魂聚气,奉献了戏剧、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需要反思的社会问题,反映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在《村东那条河》一文中,作者回忆了澄金河曾经的美丽以及它带给人们的恩惠之后写道:“多年后,当我回老家路过澄金河的时候,却再也看不到那清澈透亮的河水了。”再后来“就彻底断流了”。作者期望未来澄金河能“更加靓丽起来”。在《老年景》一文中,作者回忆童年过年的情景后写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老年味儿渐行渐远,老年景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存。”他期望把老年景中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下去。这些问题正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环境,如何传承民间记忆的大问题。习近平主席已经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或许作者已经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中汲取着丰富的营养,更加自觉地去抒写这一类的作品!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