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儒者孙复

2016-04-16 10:08: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儒者孙复

王智刚

  儒家之学从竹简和书籍里洇散开来,一团团水晕滴渗成一条河流的源头,一路接纳,一路丰腴,到宋代,儒学的流淌陡然变得无比宽阔,烟波浩渺,舟楫纵横。这是因为,唐末宋初,儒者们前赴后继地拓宽了河岸,不再拘泥于经学的训诂与释义,他们仰望星空,而后又默默回返小屋,在红尘滚滚中面壁而思,重又推开门扉时,春阳乍暖,一树树山桃花夭夭灼灼,这些炯炯的目光里有了豁然开朗的神采,他们直抵儒学的源头,开始用自己的见解重新解释孔孟,扯来几尺佛学的绫缎,再在道家的包袱里摸索了许久,他们重新收拾儒学,让儒家经典焕然一新,并和现实丝丝相扣。于是,这些被后人称之为道学或理学的系统之学激荡起来,波澜起来……从周敦颐,到二程,到朱熹,从此,儒者们的思考浸润并塑造了整个社会。

  被称之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临汾人孙复便是其中的先驱者。

  

  虽然几考进士不中,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宋初士人们昂扬的精气神同样在孙复的血液里流淌。他退居泰山著述讲学,这座声名远扬的山脉接纳了在仕途上跌跌撞撞的儒者,从此“相看两不厌,只有泰岳山”。史书说孙复“洪音琅琅响齿牙”,“终得圣人意思”。这里的“得圣人意思”主要是指“得《春秋》”。孔子所撰的《春秋》是一部编年史,有弑君,有亡国,有灾异,有大小战争,虽然过于简约,只是大事记式的记载,但孔子以儒家思想为评判标准,表明了自己对史实的爱憎。孙复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春秋》的解读上,他著有《春秋尊王发微》,所谓发微,即阐发微妙之处,其实,就是借《春秋》抒发自己的主张。孙复似乎是在还原那个伟大的圣者,其实是在踏进一个充满个人色彩的活力四溢的新的门槛。譬如,孙复力主“尊王”,贬斥春秋诸侯对周王室的离散,他甚至对乡人晋文公们的文韬武略颇有微词,认为诸侯盟会是“众心离贰,忠心殆绝”。独尊王室,提倡效忠,这在经历了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动荡的宋初有着可贵的现实意义,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当然是宋帝国政治的第一需要。

  孙复同时唾弃“以词赋取人的隋唐之制”,他认为这种“使天下之士,皆奔走于声病偶对之间”的事情诚该休矣。词赋能怡人、能修身,但更重分量的人才当然是能指点江山、经纬天地。科举制本来就是儒家的一次成功的设计并深深地烙上儒家的理想:学问面前从此人人平等,“血而优则仕”变为“学而优则仕”,这是历史的进步!孙复之后,这个“学”拥有了更广阔的内容。

  

  中国传统读书人和士大夫有两个理想,一是辅佐明君,二是作帝师,使辅佐之君成为明君。孙复是后者,他甚至比后者走得更远,他想的是万世事。所以虽为一介书生,孙复却赢得了士林的普遍尊敬。

  孙复的弟子石介也是宋初“三先生”之一,人称徂徕先生,客人来访,早已声名鹊起的石介,在老师面前没摆一丁点“谱”,毕恭毕敬,侍立左右。

  范仲淹儿子——人称“布衣宰相”的范纯仁也曾求学孙复,是孙复的得意弟子。知师者莫若弟子,石介、范纯仁的侍立是对先生学识的侍立;范仲淹欣赏孙复,从石介口中得知“先生非隐者也”之后,妥善斡旋,推荐孙复在朝廷讲说。这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代名臣,抬举一名书生其实就是抬举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宰相李迪当年曾为状元郎,也为这位连进士门都没有迈进的书生所折服,他甚至自作主张,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孙复。在一个门应当之户应对之的社会,宰相替侄女的选择,表达的其实是两代人对儒者的倾慕;孙复在任国子监直讲时,宋仁宗多次来听课,并赐给孙复绯衣银鱼,这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孙复卧病期间,有大臣建言仁宗,安排人到先生床前听讲,笔录先生的见解,结果得书十五万言。这种对孙复学识殷切的抢救似的打捞,彰显了一个学者的全部尊严与价值。

  

  孙复去世,主盟文坛、鼎鼎大名的“醉翁”欧阳修为他写下了墓志铭:“先生治《春秋》,不惑于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这是说,孙复研读《春秋》,不盲从旧的传注,又不用偏颇的言论来扰乱经典,他的解说简单明了,尤其是对当时诸侯、大夫的功劳罪恶,剖析的非常清楚,以此来考察历史的盛衰,并推见王道的治与乱,合于经书本义之处比比皆是。

  正是由于孙复们的努力,看上去巍巍乎的经学和哲学出现了解构后的重建:其一,冲破传统的茧壳,一条更加锦绣的经学之路逐渐清晰。其二,站在时代的分割线上,新的见解从古纸堆里卓然而立。其三,佛学和道学的光芒也映亮了儒家的典籍,即所谓“援释入儒”、“援道入儒”,儒、释、道的渗透让彼此获益。而这一切一起为理学的最终创立准备了条件。自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学,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理学的系统体系。儒家文化从当初的“一枝红杏”,终于拖曳出万紫千红。广泛的认同与接受,使儒家文化渗透到我们的血脉,从而成为我们民族性的基本特质。

  ——这,就是孙复们的意义!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