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土布小褂

2016-05-07 11:20: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土布小褂

王仰

  我的衣橱的最底层,有一件迄今已经收藏了40余年的土布小褂。这件不起眼的小褂,曾经救过我的命。

  我们全家跟随父亲到晋南下放插队是在1970年,10月份进村时,村里的秋收已近尾声,我们参加的劳动只是一些零星小活,我视这些为参加劳动前的热身,在这个时期我度过了插队的心理适应期。

  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在次年春播。

  人勤春早。清明前一个月,村里集中劳力把村边沟底羊圈、庙上饲养处的肥料运送到地里。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地块都需要肥料,种豆类的地块不需要,只要有几场雨就丰收。而种土豆和玉米、谷子及其他作物却是一定需要的。否则不会丰产。我正式参加的劳动就是往种土豆的地里送肥。

  没有机械,哪怕是最简单的机械也没有。一切劳动均以人力为支撑。两人一组用两头围着荆条笆子的平车运送肥料,马厩里的肥较轻,一车也有五六百斤,土羊粪特别重,一车在千斤以上。倘若在平地,应该不需要使太大力气。但在黄土高原,这里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劳动是要出大力、流大汗的。虽已是春天了,我们这里却还未能脱去冬装,然而,参加运送肥料这样的重体力劳动,送第一车肥料就保准让你出汗到把衣服脱的只剩下贴身的那一件,我们村种土豆的地块距村最远、地势最高,因而汗水是繁重劳动的伴奏曲。

  劳动就要出汗,这本无太多话可说,却显现出村民的衣着和我的衣着的优劣来。村民穿的贴身的那一件,他们称作褂褂,比较厚,却吸汗,不粘身,非常实用。而我穿的则是商店出售的汗衫,薄而不吸汗,一出汗便贴在身上,感觉非常不适。

  和我一组送肥的小伙儿看出了我的不适,回去跟他妈说了此事,晚上,他妈便给我送来一件褂褂,村民也是邻里的关爱,让我全家心里都感觉挺温暖。这件褂褂的式样,和山西籍民间歌手阿宝上台演出时穿的褂褂一模一样。是介于坎肩、汗衫、背心之间的一种三不像衣物,说是坎肩它不是棉的或是夹的,而是单层的;说是汗衫它却没有那一节短袖子;说是背心它的吊带比普通背心宽得多。与汗衫、背心还有不同之处是前面开襟,在纽扣位置缝几根带子来代替纽扣,腋下前后片的连接也是几根带子,有寸余的缝隙,为的是通风凉快。其实,这种褂褂是北方农民一直在穿的极普通的大众化的衣物,只是我之前孤陋寡闻没有见过而已。前几天看了老电影《白毛女》,里面的角色大春也是穿这样的褂褂,充分说明这褂褂已经有历史了。

  我们那里的褂褂质地与其他地方不同,是用土布做的。土布从棉花纺线开始到染色、织布,再到裁剪缝制的多道工序,都是由家庭妇女一手操劳,付出了很多辛苦。这种褂褂至少一倍厚于商店卖的,结实耐穿,越洗越白,我称其土布小褂。村里几乎家家都有木制的纺机,伴随妇女一生。不仅是褂褂,居家过日子的所有穿戴、被褥等都是用土布,均由家庭自制。男人的穿着色彩较单调,非白即黑,染色也简单,女人的穿着和床上用品色彩要相对丰富。在这里,上了年纪的女人和男人一样,完全由土布包裹,年轻女子就是家境再不济,也得有一件洋布花褂。

  那年我16岁,对于穿这件象征农民形象的衣物,心中颇为不屑,我妈一再动员,我却执意不肯穿,嫌难看。一转眼到了七月份,一天中午,从地里回到家中,身上汗衫湿津津的,我妈便洗了,待下午上工时汗衫未干,无奈只能穿上邻居送我的那件褂褂。一同参加劳动的村民们看见后,增添了新的调侃的话题,甲说穿上这褂褂才像劳动人民的样子。乙接过话题说,在这里找个媳妇过日子,就不要走了。丙说,就在咱村里找一个,某某家的那个女娃长得漂亮,回去给你说说,窘的我脸红了多时。

  下午发生的事情,我终生难忘。

  那年老天爷眷顾,多下了场雨,土豆地里草和苗长得都很旺,下午锄完一块地后又转入另一块地,期间歇息,有个小伙儿说地边上有一颗木瓜树,结了不少果实。在这十年九旱的山里居然有木瓜树?况且木瓜树我从未见过,好奇心驱使我看个究尽。我俩一同前往察看,果然长在一个小凹里的木瓜树上结着十几颗果实,令我开眼的是,木瓜不是像苹果、梨和其他水果那样,生长在树的枝条上,而是结在树干上。为了看的更仔细,我俩下到凹子里,看见挂在树干上的木瓜已经有鸡蛋大小,绿绿的。再看这株木瓜树,高有三米多,小碗口粗,整个凹子四五平方大小,向阳且避风,长树的地方地势较低,意味着雨水能集中在树下,有水分才能结果。在我专心致志地查看这颗木瓜树的当儿,忘记了一步之遥就是陡峭的百米深沟,分神之际脚下一滑便坠了下去,却被沟畔的灌木钩住了褂褂,缓冲了下坠的速度,我趁机抓住了灌木枝,也亏得那个小伙儿眼急手快,抢前一步将我拽了上来。一瞬间的突然惊吓,我魂飞胆战,再看褂褂,后背勾扯了一条口子,有三寸余长,身上只是后背有几条擦痕,渗出血来。我俩惊魂未定回到歇息地,队长见我灰头土脸,衣服也撕破了,在确定我没受重伤后,责怪我随便乱跑,接着又训斥那个小伙儿带我去危险的地方。错在我俩,我俩都低头默不做声,不敢辩解。

  痛定思痛,事后回想确实可怕,假如没有灌木,假如我不是穿着那件很结实的褂褂,我个人的历史就改写了,假如我身体很胖,灌木和褂褂不足以拉住我,历史也改写了,幸好,都是假如!

  此事虽有惊无险,却也给全村敲了警钟,队长接连三天在出工前着重强调此事,告诫大家注意安全。

  褂褂虽经我妈缝合了那条口子,也因灌木的强力拉拽变形了,后片已经恢复不到原先的那个平整度,无法再穿了。父亲是高级会计师,在县里帮忙,基本上一周回来一次,听说了这事也教训了我一通,指使我把这件褂褂收好,过一段时间拿出来看看,长长记性。

  吃一堑便长一智,尤其是这刻骨铭心的一堑,更使我不敢轻易忘记,事后一段时间里还老做噩梦,每天一早起床穿衣服便想起这件褂褂,这些对于我都起着实际上的警示作用。

  犹如一个懵懂的人,背后被人猛击一掌后开始清醒了。此后,我做事情逐渐地改变着粗心大意、毛手毛脚的习惯。虽做不到三思而行,却也不再那么毛糙。这些,父母是看在眼里的,一段时间后,父亲对我说,以前说过你多少次,让你做事细心点,你都不听。那件事情以后,知道改毛病了。我悟出了语意,父亲是在借那次事故来夸奖我的变化,父亲从来不表扬我们几个子女中的任何一个。听到父亲这样说,我不禁把自己重新审视了一番。

  一件意外之事,由坏事向好事转变,促使我不断反省、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件褂褂对我的警示也在延续和加深,让我时时处处谨慎。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