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春色
安希孟
我的故乡翼城县南常村东南半里许,有一处陨落的文明遗迹,俗称洞子沟,其雅称“涌泉洞”与江西涌泉洞同名。洞,就是洞察。此处曾经涌泉汩汩。涌泉,水势浩淼也。不过喷涌的泉水后来干涸枯竭,只留一眼深井供南门外东疙瘩村民饮用。洞子沟,翼城方言叫“tong子沟”,以“同”为主干的字,念“同”,如筒、铜、桐、峒。古人先学会发轻浊音后发重浊音。山西洪洞念“洪tong”,不是“洪dong”。
古洞春色距离南常村东门外300米处。相传昔日这里房舍俨然,瓦屋鳞次栉比,砖卷窑洞依地势分排矗立。按古籍记载,这里似曾风光旖旎。涌泉洞道观庭院建筑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78米,南北宽22米,占地1716平方米。洞院北侧和西侧,有依土崖开凿的窑洞,高三层,层层接壤,洞洞连属,洞深径曲,入者即迷。洞内塑有彩绘形象,洞壁有人物壁画,镌刻工丽。院内有一株梧桐树,高三四丈,围五六尺,皮青叶绿,桐冠蔽日,周围绿草如茵,香气馥郁。洞院有一眼深井,此即所谓涌泉也。旧时泉水汩汩,水质甘甜清冽。
涌泉洞南墙外为沟壑,沟南岸村东南土崖上有一泥土砌成的“文峰塔”,俯瞰村落,有祥光瑞气东来之感。此塔与涌泉道教建筑群落隔岸相望、遥相呼应。此塔傲然凌空,俯视平畴,像一支笔锋,直插九皋,象征南常村文运昌盛。《翼城县志》载村人常居仁诗赞:“直立城隅射九皋,文光万丈舞旌旄。灵垂千里俗风美,秀毓一方人物高。顶接青云含玉管,座生紫气绕银绦。居民瞻仰皆垮羡,始信池中有凤毛”。
涌泉洞开辟年代不详,唯明成化17年(1481年)有重修碑记。村民王崇林家有重修洞子沟青石碑一幢,额篆“殿阁诏固勒碑刻铭”,首题为“修理本洞前崖并前院南殿后院两阁碑记”。据此可见本洞创建年代之久远。据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载:“涌泉洞:在南常村东门外,以洞有泉故名。依崖构屋,高凡三层,细径曲折,入者辄迷。洞下为沟,沟南为岸,嚣尘不到,养静最宜。洞东土屋内有窟,斜下数尺,即可平行,但不知深若干,俗传其中有蟒。”传说洞中巨蟒,似乎可信。可见涌泉洞有丰富水草植被。涌泉洞后来被废弃,无人值守。现保存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照片。现涌泉洞仍有几孔残破旧窟,墙壁上绘画漫漶不清,但尚残留颜色。院内有一井,此即“涌泉”,上世纪中期仍供村民吃水,后用石条遮盖。
涌泉洞地势错落有致,环境清雅幽静,建筑严谨工整。民国十八年(1929年)评定为翼城县新八景之一,与翼城其他地方的“轩柏长青”“石蛙吐柏”“凌霄一楼”“天镜悬空”“仙洞蓬占”“林尔献珠”“珠帘倒春”齐名(合称翼城八景)。
清代南常村例贡常居仁作诗《古洞春色》称颂“涌泉洞”景观:“涌泉古洞景多佳,芳色经春乱放花。无事老僧依石枕,有情好鸟噪窗纱。幽深疑达桃园路,香满洵登月殿槎。不是神仙养静处,缘何两岸落飞霞。”
我幼时这儿尚有几眼砖石垒砌的窑洞。洞内有残留的宗教壁画,相传这里一度道人居多,更兼泉水流瀑甘甜沛丰。亦相传这里桐树粗壮,荫翳蔽日。据说,此处有暗洞通往二曲山庄,抗日时期钻入此地洞,为防日军尾追,地洞每间隔一段,就有一眼陷阱,不明就里者,不敢贸然进入。据说在南常村洞口点燃一堆柴禾,二曲山就有洞口冒烟。国人爱和平。地洞是逃避藏匿,非为进攻。“逃难”二字,是二战时期常用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队的村民常到这儿打井水。窑洞内有石磨,可以磨豆子。我小时常随父母来此磨面。据说用这里井水磨豆子,1斤豆子可做出2斤豆腐——比别处多。每年腊月底,殷实之家常来此做豆腐。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