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乡村记忆

2016-06-24 11:25: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乡村记忆

李福琴

  在吉县的南端,与乡宁县宽井村接壤处,有我可爱的故乡——白额村。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在我的记忆深处,乡村是那样的美好,但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乡情。故乡的一切都使我难忘。

  乡情

  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叶落归根”。

  小时候,我的家乡吃水并不方便,吃水要去很远的水池里挑。从池里打水,不但要有臂力,还需要一些技巧。用井绳把水桶缓缓放入池子中,当水桶到达池底的水面时,必须轻轻地左右摆动绳子,使水桶倒扣向水里,等水桶沉进水里灌满后用两手交替拉住绳索,一把一把地用劲拔上来。

  炎热的夏天,刚刚从池里打上来的水晶莹而又清凉,人们会顺便在水桶边俯下身子,咕咚咕咚地喝一通,然后从桶里撩出凉丝丝的水来洗把脸,本来疲惫的神情顿时消失全无。

  乡音

  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是最疼我的人,奶奶是小脚,那小脚俗称“三寸金莲”,走一步能退三步。可正是这一双小脚,撑起了我父辈的天。

  奶奶喜欢把从自家枣树上打下来的晶莹剔透的枣儿分给乡亲们,那时我便知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我们会把多余的枣儿腌成酒枣,拿来小碗,倒一些白酒,把红枣放在碗里打一个转,随即拿出来,放在一个罐子里。一个个枣儿,红的透亮、红的耀眼,光芒四射。

  乡味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村的美味还真不少,比如油托子、白丸子、臊子面等,尤其是臊子面在吉县很有名气。做臊子面要用温水加盐,少量碱和面、手工擀面、长刀切面,保证面条长而均匀,吃到嘴里有劲道、有嚼劲儿。臊子的主料是红、白萝卜切成碎丁。吃上一碗,真是说不出的美味。

  许多年以后,我至今还留恋家乡的槐 花菰垒。小时候,每到五月,我盼望的槐树就开花了。从槐花树下走过,呼吸一下那种槐花的香味,脑海中便浮现出花一样的海洋,门前的槐花开得很茂盛,一簇簇、一丛丛,重重叠叠地悬垂着。

  家乡的槐花也称“槐蕊”,花蕾则称为“槐米”,尤其是骨朵时最好,绿中带黄,单是颜色就馋的让人眼睛睁不开。我站在槐树下,靠其身、闻其味,捋一些带回去,让母亲给我做槐花菰垒。我也在一旁帮忙,先把槐花洗净沥干,再和些面粉,搅拌均匀,上笼屉一蒸,让麦芽糖的香味和槐花的香味充分融合,这也许就是家乡的味道。

  如今的我身居闹市,无法感受那份乡村的清凉与舒爽。可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离不开对童年乡村的回忆。这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也是对乡村的记忆。

  无论现在我走多远,都忘不了乡村的味道。这味道十分熟悉,在我的记忆深处牵绊着我,使我永远难忘。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