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依依乡情

2016-07-15 10:14: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依依乡情

 蔡同伟

  故乡的麻雀

  那些整天唧唧喳喳的小家伙,是我的乡下“亲戚”。

  它们辈辈世世于我的故乡,安居乐业、生儿育女,过着满足的小日子。

  白天,成群结队,为了活命四处觅食;晚上,在草垛、墙洞、屋檐下的安乐窝里幸福栖居。就像那些坚守故土的父老乡亲,为了生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虽然清苦,生活却很充实。

  农具

  农具在乡间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力。

  如同乡亲的左膀右臂,这些身体硬朗的小力士,展露各自的神通,与主人配合默契,翻来覆去一茬茬大汗淋漓的农事,打理着一个个春华秋实的季节。锋利的牙齿,啃去了多少艰难的活计。

  他们是农业生产的功臣,是乡亲患难与共的兄弟。从远古走来,以坚韧和锐利,穿透坎坷的岁月、耕耘厚重的历史。犁总是那么感情投入,亲吻至亲的土地。年年岁岁,犁用深沉的爱,焕发泥土的生机与活力,孕育出一茬茬希冀。乡亲一样的犁,闪耀纯朴的本质,在深沉的田地生辉,在我的诗歌中亮丽……

  哦,这些农具,如今虽与我分离,但那纯粹的笑容,永远在我生命中无法忘怀。

  老屋

  故乡的老屋,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如今已满身沧桑,孤独地站在岁月里。

  墙头的野草,摇曳时光的叹息;墙缝的虫儿,吟咏清冷的诗词;屋檐的蜘蛛,织着空寂的日子;屋角的农具,陪伴陈旧的往事,偶有紫燕的呢喃滑落,寻觅珍藏的记忆。

  老屋真的老了,氤氲着暮气,但他仍执著地坚守故土,坚守着一段历史陈迹。

  我是在老屋怀抱长大的。母亲般的老屋给过我太多的温馨、太多的幸福。离开老家十几年了,怀念扯出绵绵情思。老屋那些鲜活的情景,依然葱郁我的心地。老屋墙壁的青苔,时常把乡愁潮湿。

  父亲

  父亲总要走进承包的田地,向着复苏的沃野,虔诚行着注目礼。然后,他蹲下身来,把湿润的泥土捧起,久久地闻着。那清爽的气息,写满沧桑的脸上,盛开甜甜笑意。

  看得出,父亲对土地的挚爱、对土地的深情厚谊。侍弄了半辈子农事的父亲,视土地为生活之基。那份恋情始终如一,土地孕育着他的信念,生长着他的希冀,土地是他的命根子。

  从一粒粒金黄的希冀,落入松软的泥土开始,环环相扣的农事,紧紧缠住父亲的精力。每天,他都来到玉米地精心侍弄那些可爱的“孩子”——间苗、锄草、追肥、喷药……样样关爱周到细致。

  父亲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忙在玉米地里。晶亮的汗水,养育着他的日子。其实,父亲就是一株玉米,一株饱经沧桑的玉米,年年岁岁为家人,奉献丰盈、香甜的果实。哦,父亲,从你身上折射出一种深沉的爱,折射出中国农民质朴勤劳的秉性。让我真诚地道一声:父亲,多多保重……

  麦秸垛

  麦秸垛仿佛一夜之间,农家房前屋后、打谷场上冒出一朵朵金黄色的硕大蘑菇。

  这是大汗淋漓的农事里精彩的章节;是泊在家园岸边上的季节之船;是乡村古老传统的风俗画。当成捆成捆的丰收和喜悦投入脱粒机的腹中,脱胎换骨后,那金灿灿、饱鼓鼓的籽粒,便成为口粮,馨香着我们的日子。而那一垛垛柔软的秸秆则变为柴草,暖和着我们的生活。

  哦,金黄的麦秸垛,温暖、祥和,散发着汗水的光芒,折射出一种辉煌的意象。他们快乐成一群小鸟儿,在麦秸垛的乐园里,玩着花样翻新的游戏,撒下灿烂的童趣。躺在这庄稼堆积的床上,如躺在母亲暖融融的怀抱,感受无限惬意、甜蜜。麦秸垛是麻雀们的安乐窝和宿营地,它们无所顾忌地飞来飞去,啄食嬉闹,叽叽喳喳的叫声,擦亮了乡村的岁月、擦亮了乡亲们的眼睛……

  高高的麦秸垛、辉煌的麦秸垛,是大地母亲哺育着泥土的肥沃、哺育着乡村的风光,也哺育着我的诗歌和乡情……

  老汉

  每天,他都要蹬着三轮车,碾着清幽的晨曦,把一筐筐时令蔬菜驮到城里的早市上。那些鲜嫩水灵的茄子、辣椒、西红柿是他自家菜园生产的。不施农药、没有色素添加剂,纯粹的绿色品质。他的小摊点,固定在早市不起眼的位置。他兜售的不仅是蔬菜,还有庄稼人的诚实。

  野花

  只需一捧泥土,就能扎下根系;只要一缕阳光,就能绽放笑意。在我的故乡,那些有名或无名的野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盛开大山怀抱里。

  没有耀眼的光彩,没有夺目的容姿,星星点点,朴朴实实,连清香也是淡淡的,但她们却用灿烂光华,装饰着故乡的美丽,把忠贞的爱,奉献给热恋的大地……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诗歌】淡淡的芳香

 

下一篇: 【散文】绿洲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