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儿时的糖食

2016-07-22 10:53: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儿时的糖食

徐永鹏

  我国现代散文名家周作人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是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只可惜少有人注意”。诚哉斯言,令我回忆起儿时的糖食。

  30多年前,在我们县城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几个中年人,或男或女,左肩担着一只糖担,右手执一镗锣、镗锣与手之间夹一小木笏状木片,食指轻敲,镗锣便发出“镗!”的清脆响声。听到这响声,大人、小孩,随即从家中奔出,掏钱购买糖食。卖糖的有时也高声叫卖,声音非常悦耳。儿时我非常喜欢吃糖,成了糖担子的老主顾。

  卖糖的糖担子很简陋,前后各一只扁圆形竹筐,中间一只扁担,担子的前面,竹筐上面安放了一块长方形小木板。上面洒满了面粉,中间放着一块圆而扁的作糖,比脸盆稍小一点。所谓作糖,就是将糖丝熬熟后制成一个大圆饼,冷却后两边抹上一层面粉,吃在嘴里又甜又脆,也不粘牙。卖糖的人根据你给几分钱,裁定大小,用两把斧形的作刀,一把垂直对准要切的方位,一把在上面轻敲一下,这一部分糖就从整体分离出来,而且都是切成长条状。敲作糖也需技巧,不能用力过重,也不能用力过轻;用力过重,糖易碎;用力过轻,糖切不下来。糖敲碎了买主就不会要。所以,切时十分讲究,要保持一条直线,齐齐整整地切下来。

  糖担子后面的竹筐里也有一只铁皮罐子,里面放的是软糖丝,红得发亮,煞是可人,这就是所谓的搅搅糖。卖糖人用两根寸把长的芦苇秆子在糖丝里转搅一下,秆子都是预先在家切好的,中间没有节,可有吹气。搅搅糖拿到手,玩的花样很多,可以一头粘得很大,一头只粘一小点儿,然后对准小点轻吹,秆子前面的糖就会变成一个大糖气泡,煞是好玩。不想吹了,就把它吃掉。另外,可以将糖丝互搅,然后像拉面似的拉成一条条长丝,有时能拉到方桌这么长。搅搅糖吃在嘴里甜软,可以边搅边吃,没有作糖的松脆,但可以在手里玩许多花样,消磨不少的时光。搅搅糖给我们枯燥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作糖还有一个好处,是一般人都想不到的。在我12岁时,有一次吃鱼,一不小心将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怎么弄也弄不掉,用干饭团咽、用热茶烫都无济于事。奶奶见我很难受,就跑到邻居汪老太家,向她请教。汪老太问明了我的情况,让奶奶给我买一块作糖。听到远处“镗—— —镗”的卖糖声,我连忙告诉奶奶。奶奶花五分钱买了一大块作糖,带到汪老太家。汪老太倒了一杯热茶,举在手里,不知念了几句什么,然后叫我一口气全部喝下,喝完后叫我赶紧把作糖吃下去。我把作糖吃好后,她叫我张开嘴让她看了一下,说:“好了!”还真的,鱼刺已没有了。

  现在想来,利用热茶将鱼刺烫软,然后用作糖将它粘住随糖咽下喉咙。这种除鱼刺的土秘方,现在很少有人用了。因为现在没有人卖作糖了。另外,不少人也想不到用此方法去鱼刺。每每想起,心中满满是对儿时的回忆。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