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笔下的父亲
聂顺荣
父亲像一泓清泉,滋润着儿女的心田;父亲若一把标尺,规范了儿女的言行;父亲似一座灯塔,照亮了儿女的人生。漫步在中国文学的画廊中,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家喻户晓。他在《背影》中写到,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朱自清。父亲“怕茶房不妥帖”,于是“亲自送我到车站”。在车站,父亲与脚夫讲价钱、为儿子找座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跃然纸上。父亲给儿子买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才能走到那边月台。父亲是一个胖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笔下的父亲,虽然体态略显苍老,但艰难的一举一动传达出的全是对儿子的呵护和关怀,不禁让朱自清潸然泪下。
许地山在《落花生》里,刻画了一位言传身教的父亲的形象。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父亲的这段话蕴藏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即做人要有花生品格,要做有益于别人有益于社会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他人对社会无益的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许地山逐渐感悟到了落花生的价值,这种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许地山的人生。许地山以“落花生”为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之人,并付诸于实践,最终实现了这一心愿。
女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了她对父亲刻骨铭心的记忆。龙应台感叹道:“所谓父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后来父亲去世了,龙应台也结束了她最后一次的目送,完结地传递了父女之爱。
在贾平凹的心里,父亲为人正直,对他一生影响最大。在《酒》《祭父》等文中贾平凹写道,父亲是一个乡村教师,爱朋友、爱热闹、爱喝酒。父亲平时非常严肃,尤其对贾平凹非常严格。父亲的严厉,从某种角度上讲,成就了贾平凹。对父亲的敬畏,使他刻苦地走上了文学之路。“做人要宽容、要善良、要谦虚,要好好干事”,父亲的话影响了贾平凹的一生,更成为了他成长、成名过程的莫大财富。
品读作家笔下的父亲,会触发我们无限的深思,亦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悟与启迪。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