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魂牵梦萦的那片故土

2016-08-27 09:49: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魂牵梦萦的那片故土

王仰

  时隔30余年,我再次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沉睡了30多年的记忆突然打开了闸门,当年插队的情形像电视剧在脑子里滚动播放,毕竟4年插队生涯在一生中留下太深印象。

  县城距我们村90华里,途中要翻越两座大山。路也不是原先的沙砾路和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原来颠簸、漫长的路程变得轻松、快捷。两个多小时后,当我突然出现在时隔多年未见的乡亲们面前时,他们很是惊奇。一进村,我便被乡亲们浓浓的热情包围着,乡亲们不善词令,没有客套话,直拉着我去他们家吃饭。乡亲们犹如一杯醇酒,水一样平静的表面,火一样热烈的内在。

  几十年未见,变化出人意料。整体搬迁到村前一处较为平坦的地块,一排排青灰色砖窑洞格局已经具有了新农村的雏形,乡亲们生产生活条件好多了。窑洞是村民居住的首选,坚固、挡风、御寒。原先窗户上糊的是麻纸,透光性差,一早一晚家里总是黑乎乎的,现在是清一色的玻璃,家里亮堂多了。我在插队时的好友三牛家落脚,我们年龄相仿,几十年未见,他的脸上已显出几分沧桑,小时候的顽皮相却还留在脸上。新建的窑洞一排五孔,院子挺大,宽敞气派,大门还装饰成仿古式。

  村里认识我的乡亲都来看我,一拨又一拨,令我感动不已,我忙着拿出食品香烟招待他们。中午,在三牛家吃了一顿绿豆面条,还是那样筋道,还是当年那个味。这在插队时是非常想吃而没有多少机会能吃到的饭,味道实在太好了,其中掺和着三牛全家的淳朴热情和我回到故乡的激动。绿豆面是用小麦绿豆各半,用石磨磨出来的。石磨没有高温,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粮食的原有味道。直到晚上,和在村里的乡亲们基本上都见了一面。那晚,我喝多了。我抵挡不住乡亲们那份令人感动的热情。

  一直想看看村子现在的模样,第二天一早,三牛已经在等我了。我俩先去老村,看了我家曾经借住过的窑洞,毕竟住过四年,我在窑洞前徘徊良久,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上海的父母;村中那8盘石磨,能够使用的还有两盘;收打粮食的场边,那十几棵柳树也显老态了;又去地势最高的庙上看了看。不经意间我一抬眼,看见村外的大片的田野里并非我熟悉的绿色,忙问三牛,他说是种的荞麦。时下正进入成熟期。

  荞麦我是熟悉的,它属低产杂粮类的作物,以前这里一直在种,但从来没有把它作为主要品种种植,只是少量零星的,作为乡亲们饮食生活的余缺调剂,每年麦收后至秋播前这一时段土地赋闲时间种植,这段时间雨水也多,荞麦生长周期七八十天,亩产平均百十来斤,产量并不高。听三牛解释我才明白。原来这里的荞麦属苦荞品种,相比甜荞其营养和药用价值更高,而且苦荞麦皮也是充填枕头的绝好材料,清火明目,这些人们早就知道。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始重视养生保健,加之近几年又研究出荞麦有降血脂、软化血管、强力抗氧化,防止血液凝结、助眠、清肠等治疗现代病的作用,市场需求量大增行情也越来越高。凭借这方净土,给乡亲们带来的收入年年增加,生活得以改善,我为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而感到高兴。

  在村里,我琢磨着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我用随身带的相机为全村的人拍照片。凡在村里的人我都为他们至少拍了一张。在为乡亲们拍照的同时,也为我留下了永恒的纪念——乡亲们脸上那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