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最浓的年俗
杨丛
越挨近年关,回家的心就越是急切,因为与父母团圆的年,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在我的记忆里,挤着大年三十的长途大巴,一踏进久别的老家院落,只见屋檐下,悬挂着晃悠悠的腊肉、干菜;屋里头的被褥蚊帐、大小物器,清洗擦拭得一尘不染;门上墙上的门神、年画、“福”字、对联一应俱全,鲜亮抢眼,就连猪圈门也贴上了“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祝福。勤劳而传统的父母,年年如此,只有将老屋打理得整洁、火红才舒心。
正在与父母嘘寒问暖间,远在各地工作的弟弟们也不约而同地赶来了。于是,往日冷清的老屋人气旺起来,一大家子说说惊喜、谈谈家常、晒晒成绩,满屋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欢庆的音乐一曲又一曲,欢笑的吵嚷一波又一波。母亲的祈祷恭敬而严谨,我们内心虔诚而宁静,女儿侄子这些“小祖宗”却按捺不住了,早已经抢着出手,享用起餐桌上的牛干巴,让我们忍俊不禁,可又不忍呵斥。
听着村庄鞭炮欢叫声,肃静少言的父亲一改常态,孩子般的炫耀起他的“宝贝”——什么“通海炮”“升升高”“四季鸿运”“满门福”。既要声音脆响,又要名儿吉祥,这是父亲的挑炮标准,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表达出他对年的敬重,而当孙儿们点燃“封门炮”时,他也眉飞色舞,那是一年来最灿烂的笑容。
年夜饭开始了。小至寓意一年清洁平安的青菜、白菜、青蒜,大至寓意富足多余的鲤鱼、鸡鸭、火腿,再加上红酒、饮料,真可谓“满汉全席”。全家乐融融地品品美食,看看春晚。冷不丁,父亲最先亮出压岁钱,引得孩子一番欢闹。之后,我们围着红彤彤的火炉,与父母说着暖心话,一直“守岁”到深夜。
过了初一,拜年的亲朋好友赶来了,个个笑脸如花,拎着小礼。我们乐滋滋地递烟、敬茶,大家开开心心地叙叙旧,孩子们耍耍炮、玩玩游戏。接着,主客一堂,把酒言欢,欢快似乎震荡得老屋晃悠悠……一来一往间,亲戚亲了,友情浓了,年也变得热闹而鲜活。
父母是最浓的年俗。他们身上,弥漫着古朴的年味,那是对亲情的坚守、团圆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