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涉笔成趣 回味绵长

2017-03-22 11:09: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枕边一直放着董桥的书,他的文笔带着古趣,字字句句泛着岁月的风采。

  所以特别喜欢读他的文章。比如:不要乱采记忆的果实,怕的是弄伤满树的繁花。我也担心有些记忆深刻得像石碑,一生都在;有些记忆缥缈得像湮水,似有似无。”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本《青玉案》,封面有一段文字:那几天春雨连绵,春寒不散,我深宵悠悠忽忽读了一些宋词元曲,雨声越听越密,怀旧越怀越深。”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从那时开始不断地读不断地买他的书,成了董桥迷。最近又买到一本《旧日红》,中华书局出版,一流装帧工艺,酒红色布料封面,贵族经典色系,与他的小说人生集《橄榄香》很相似。与我珍藏的《董桥七十》《从前》《白描》《绝色》《这一代的事》等书籍风格完全不同。董桥功力不凡,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的散文雄深雅健,蕴含着渊博的学识,说古论今,谈天说地,涉笔成趣,回味绵长。

  尤其是玩物怀旧的文章,值得在灯下细细品味。

  收集于《旧日红》里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我熟悉的,有的文章已读过多遍。那种古意,那种苍茫,那种渊源,那种涵养,让我百读不厌。那样的岁月才能供养出那样的文人大家。董桥自称“老派文人”或“文化遗民”,每每萦怀于文物的得失聚散,笔下幽幽呈现着“物是人非”的世事沧桑。无论浓写淡写,笔致总是那么摇曳多姿,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这里再摘录一段《寥寂》里的文字:我们在人生的荒村僻乡里偶然相见,仿佛野寺古庙中避雨邂逅,关怀前路崎岖,闲话油盐家常,悠忽雨停鸡鸣,一声珍重,分手分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苍老的古槐树下相逢话旧。可是,流年似水,沧桑如梦,静夜灯下追忆往事,他们跫然的足音永远近在咫尺,几乎轻轻喊一声,那人就会提着一壶龙井,推开半扇竹门,闲步进来细数别后的风尘。”淡泊疏朗的文字就像陈年佳酿,令人回味无穷。

  我从他的书里读到许多岁月故事。他写张大千和李秋君情同兄妹,到老不渝。张大千的扇页细笔淡彩轻轻染出杏花春雨景色。为讨李秋君欢心,长题题得有情有趣,一手小行书更是劲秀、古媚、高邈;他写黄宾虹,晚年精心用墨,作品元气磅礴,意境崎岖;他写张充和小楷字字娉婷,句句玉树,七十寿辰时在耶鲁静静写下自寿楹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他写陆小曼令人迷恋,她的画透着古雅的清香,花鸟色淡情深,山水笔意深远,小行楷题识又古又秀,隐约透着一丝老民国的苍茫;他写娴雅端庄的老民国闺秀齐邦媛,清灵澹泊,侍女风范;他写陈衡哲,写林海音,写张爱玲,写钱钟书、杨绛,写张伯驹、朱家溍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一个一个都是真正不朽的典范。他写译林高手乔志高、宋淇、汤新楣、姚克、蔡思果、傅雷这些精英,中学西学修养饱满,学问古奥,令人顶礼膜拜。

  陈子善教授曾撰文《你一定要读董桥》。是的,董桥的苍苍学识深厚得近乎裹了一层岁月的包浆。原《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在他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书里多次提到,说他喜欢董桥佩服董桥。董桥是风雅的文人,有学,有识,有情,满身文学细胞。他中、英文皆精,优游于古今中西之间。他收印石、竹刻、砚台、玉器,收字画,收折扇,谈版本,藏书票,谈书店、图书馆……见识不凡。笔下那些凋零的前尘往事,他说那是潜藏在心田深处的老根,忘了浇水也不会干枯。

    作者:牧轩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