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饼情
卫红丽
好长时间都没做过烙饼了。孩子爸不爱吃馒头烙饼之类,他就好吃面。今天,他下乡不在家,我便做了发面烙饼。
烙饼做好了,本来想着特好吃。但思绪却突然飞回到两年前,想起爱吃烙饼的孩子爷爷,眼泪溢满眼眶,泪水不断滑落脸庞。没了吃的心情。
转眼间,老人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但总也不想相信这是事实。坐在院子里,总幻想着他会推着车子,车筐里还有买回来的生活用品回家了。但,这却真的不可能了……
老人在世时,总是给我们说“每个人都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家庭负责、对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为此,老人家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家庭任劳任怨,对孩子疼爱有加,对邻里友爱帮助,对社会无私奉献。他能吃苦,有头脑,心态好,白天为家庭奔波劳累,夜晚还要到鼓楼广场为唱歌队打拍子、拉二胡。老人家毛笔字写得好,常常为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帮忙。前几天在鼓楼广场碰见过去的一个老邻居,她说:“我前几天才听说你公公不在了,多好的老人呢,老头可好哩”。是啊,但凡认识公公的人,都会说公公是个热心肠乐于奉献的好人。
记得孩子小时,我还在贡院街平房院子里住着,与孩子的大爸住隔壁。公公黎明即起,清早就从五一路家里骑车子过来打扫院子、收拾收拾这儿,收拾收拾那儿。把院子收拾利落后,还会买好油条挂在我们两家的门上,再给婆婆捎回去一份;后来我搬到楼房,在小区门口的花园种菜,公公给我送来锨和耙子;逢年过节,老人家总是打电话让过去吃饭;生病了,老人也会打电话问询好点没有……公公比较会处理人际关系,对儿媳妇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同时,他也会要求媳妇们做这做那,我们也会像父女一样说笑甚至拌嘴,但都不会记仇。老人家爱吃我做的烙饼,常常过一段时间就给我打电话说想吃烙饼,我或者做好让爱人送过去,或者把电饼铛拿过去给他烙饼。有一次我给老人家去送他爱吃的赵城头肉,顺便把我写的《亲爱的公公婆婆》拿过去。第二天天不亮,老人家打电话给我说他太感动了,写的生动,符合实际,写的那么好!老人家在电话里都感动得哭了,说“这篇文章,永载家史,永放光芒,是他们的加油站,再累也心甘”。
老人家对孩子们特别亲。孩子们谁爱吃什么他都很清楚,大儿子在,他会买好凉粉、粉条。二儿子在,他总会做好面条。小儿子即便睡在沙发上,他都会把好吃的肉片塞进儿子嘴里。他总是不辞劳苦去超市买回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去菜市场批发回一袋子萝卜,一袋子洋葱,一袋子白菜,成捆成捆的葱……因为有这样一个家庭支柱,乔家大院总是热热闹闹很有生机。这样富有勃勃生机和谐的家庭氛围,老人付出了多少辛苦和劳累?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但他从来都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他总是说,一个家庭总得有一个人默默付出。毫不夸大地说,嫁进乔家几十年,从没见过公公睡过懒觉,他总是说“勤是福根,懒是穷苗”。为此,老人家一生总在奋斗,从天明到夜晚总像个不倒翁一样在不停地劳作,像个陀螺一样为了家庭和孩子不停地旋转,直到生命的尽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的是对公公最好的写照。
往事历历在目,烙饼依旧在,但爱吃烙饼的老人已不在了……
对于亲人,思念的泪水,真的像断了线的珠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疼与怀念啊!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