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中的土炕

2017-11-25 09:10: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记忆中的土炕

郭涧笙

  在汾西农村,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土炕。它既是人们休息的“床”,又是冬季取暖的“暖气片”,还是来客交谈的“沙发”,它与窑洞浑然一体,成为生活的必须。记忆中,炕上铺的是一张画着老虎的油布,下面是保暖防潮的毡子,最下面是竹席。挨着炕的墙上有炕围子,这个就没一等了,有纸质的,还有用油漆画的。坐炕位置是很有讲究的,当家的长辈或贵客坐炕炉头,即炕与炉灶连接的地方,大概这个地方能第一个享受主人端上来的饭,冬天也是最暖和的地方;有客时男主人一般坐客人对面挨炕边的位置待客,大家围着一方小木桌盘腿而坐,很是排场。

  建造炕在村里叫打炕或盘炕,是一个很讲究技术的活计。记得早先打炕,炕洞子是用土坯,后来有了烧砖技术才用砖。打炕之前先要打土坯,打土坯一般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进行。在平整开阔的场地,运来一堆粘度较好的土,先在小山一样的土堆中间挖个坑、灌满水、打土坯光粘土不行,还要掺撒上铡碎后的麦秆麦秸,要不日头一晒就裂缝了。和泥很关键,先用齿耙捯。一遍一遍地捯,然后两脚上去踩,直到把泥踩得像和好的面一样。打土坯其实很简单,把一个正方形的木框坯模摆好,然后把饧到了的泥铲进坯模里,泥一定要塞实、塞严、塞匀,坯面一定要刮平。两手猛然往起一抬,瞬间提起坯模。但见一块齐棱齐角、平平整整的土坯,就这样诞生了。数天后,土坯基本干透了,然后把土坯集中在一起,两横两竖地摞起来晾晒,就等着秋高气爽那最佳的打炕季节到来。

  打炕手艺,涉及到建筑学、材料学、燃烧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诸多的学科领域。在炕和灶台的连接处,我们当地称之为“巷眼”的地方,就是双曲线造形的。现在火力发电厂的冷却塔外形采用的就是双曲线。至此,你才知道老祖宗传下来的炕,还有这么深奥的学问吧。过去的手艺人盘炕全凭经验。比如,巷眼留的小,没风天气时抽力小,烟气就排的不利,炉火不快;巷眼留的大了,有风天时,炕内抽力大,烟火都抽进炕内,热量跑了“不打锅”水开不了,做不成饭。炕洞子必须抹好,如果抹的不严,走风漏气炉子也不会好烧。

  炕洞和窑体烟洞连接的部分叫“狗窝”,这里也是打炕的关键部位。如果“狗窝”太深,炕内就会积存大量的冷空气。炉灶点火时,炕内的冷空气与热烟气就会形成热交换,产生涡流,致使炉灶倒烟。炕洞子上面盖一层石板,这要到山上找一种石材,不薄不厚,太薄了不结实,容易塌炕,太厚了不利于热量传递,冬天炕不暖。

  汾西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手艺人不能惹”,如果得罪了打炕师傅,不用怎么坑害你,只给你炕洞子头摆上一块土坷垃,似堵非堵。三个月后,你家的炉灶就开始倒烟,整个家里充满了烟尘,呛得气也喘不过来。因此打炕时师傅一定要招待好。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老一辈的汾西人祖祖辈辈住土炕,我们在土炕上出生,土炕上长大。小时候,炕角的墙上有一个铁环,一根红裤带一头系着铁环,一头系着我,我在上面翻滚倒爬,土炕就是我的游乐场。土炕硬却不得腰椎病,土炕笨重占地却节省能源,做两顿饭家里就取了暖。我的二哥年长后孩子在杭州成家工作,去住了一段时间住不习惯,那里的席梦思太软不好睡,被子太轻不好盖,还是在家乡的土炕睡得踏实。可惜的是现代的年轻人嫌土炕占地不好看,拆了土炕摆上床,漂亮是漂亮,却不见得有土炕实用。

  关于汾西土炕还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爱和温暖蕴藏其中。土炕凝聚着亲人无尽的爱,讲述着家乡最美的故事。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