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端午熔铸在生命里

2018-06-16 09:15: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端午熔铸在生命里

王友明

  每到端午时节,大街小巷、菜市场里、超市之中,满眼都是摆放的粽叶和粽子。淡绿色的粽叶,一沓挨一沓,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造型各异的粽子,一筐挨一筐,香味淡淡的、幽幽的,沁人心脾。

  看着淡绿的粽叶,闻着扑鼻的粽香,我就想起去世的母亲。

  母亲走的时候,是2000年端午节的早晨。惊悉这一噩耗之时,我是在晋南,远离故乡千里。如若不是妻子打电话亲口对我说,我真是不敢相信,母亲会如此突然地离开!

  母亲出生于1915年,是一个苦命人,14岁时姥姥就去世了,而姥爷又因经商在外,很少顾及家。因此,沉重的家庭担子就落在了母亲那瘦弱的肩膀上。母亲忍受着失去姥姥的痛楚,把两个舅舅拉扯成人。

  父亲打小就经常把母亲送弟参军上战场的爱国故事讲给我听,那故事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一直照耀着我的心灵。

  记事起,每到端午节,母亲都会或包几个粽子,或蒸一碗黏米饭,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屈原的画像前,再点燃三炷香插到香炉中,最后还要虔诚地磕三个头,表示敬意。起初,我不知道画像是谁,就问母亲:“娘,这个老头是谁?你为啥给他磕头?”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这个人叫屈原,是一个大好人,特别热爱自个的国家。五月端午吃粽子,吃黏米饭,都是纪念他。”

  上了学,我才在老师讲述的端午节的由来、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殉国的故事中,对端午节和屈原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那一刻,我对屈原肃然起敬,更多的是为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由此,我明白了母亲五月端午包粽子、蒸黏米饭,祭祀屈原的良苦用心。

  受屈原爱国精神的影响,受母亲朴素感情的熏陶,受舅父英雄壮举的感染,我立志长大之后,一定要参军入伍,报效祖国。

  1970年冬季,征兵工作开始了。母亲领着我,找到大队支书车新杰,表达了想让我当兵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经过报名、体检、审查,终于圆了当兵的梦想。1975年,母亲又把三弟送到了部队。我知道,母亲的心里时刻装着保家卫国这件大事。我当兵30年,三弟当兵7年,母亲始终默默地支持着我们安心服役,从来没有让我们为家里的事情分过心。

  有一年探家,恰逢端午节。我看见母亲在祭祀屈原,也虔诚地磕了三个头。中午吃粽子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的事情。那个年代,尽管我家的生活境况很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是,每到端午节,母亲总要祭祀屈原。祭祀完毕,再让我们兄弟三个解解馋。由于两个弟弟还小,只知道自己享受美食,却从来没有注意过母亲,是不是舍得吃上一个她亲手包出来的粽子。稍大一点的我,见母亲不吃,就说啥也不肯吃。母亲含着眼泪说:“孩子,快吃吧,我蒸熟的时候就已经吃过了。”信以为真的我,这才笑眯眯地几口便将一个大粽子吞了下去。吞咽下这人间温暖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母亲的枝头,再艰难的岁月也能流光溢彩……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怀有一颗虔诚爱国之心的母亲,竟然在端午节追随屈原而去,享年86岁。送别的时刻,我特意在母亲的坟头,放了几个粽子。那淡淡的、幽幽的粽香,不仅飘溢在母亲的身旁,而且永远飘溢在我的心间。

  打那时起,屈原、母亲、端午、粽叶、粽子、龙舟,这些词句便牢牢地镌刻在了我的心扉,熔铸在我的生命里。

  母亲的忌日是端午节,不用刻意来记。每到端午节那天,我和老伴都要买来粽叶,自己包粽子,供奉在母亲的遗像前,感念母亲,永怀慈恩。我还会手捧一盘粽子,面向西南方的屈原故里秭归,行三鞠躬礼,缅怀屈原,追思慎远。

  啊!端午节,永远熔铸在我的生命里!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