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绿色梦

2019-03-09 09:59: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的绿色梦

冯金龙

  我出生在古县山区农村的一个小山庄,孩童时期除上学校读书外,其余时间就在庄子周围和附近的山上玩耍,那里的草木兴盛,绿树成阴,小溪清流不断,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真有山上景色美、人在画中行之感。自小对绿色产生了深厚的感悟,种花种草、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我一生的意愿,成为我绿色的梦想。

  圆梦心切,回报乡亲,1976年4月从临汾五七农大学校毕业后,被下冶乡党委推荐为乔家山村委主任,上任后不负众望,充分发动群众,发挥本地土地资源优势,大抓植树造林,对原来的三座油松山进行补栽,郁郁葱葱。又抓了四旁绿化,大力栽植杨树10万株,村旁路旁一片绿阴。狠抓了核桃树的栽植和管护工作。新栽植地埂核桃5万株,对原来10万株的中老树进行了管理,整树枝、挖树盘,施农家肥,使核桃树焕发青春,产量倍增,核桃仁质量高,提高了经济效益。核桃总收入占经济总量的50%。全村林果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山上有松涛声呼啸,山中有地埂优质核桃缠腰,山下村旁、路旁、沟旁、地旁有杨树萦绕,微风吹来唱起了绿色产业交响曲,让人陶醉在山村美景之中。

  斗转星移,岁月变换,1988年4月份,组织分配我到郭店乡党委任副书记,并在东垣行政村包队,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荒山荒坡广阔,我想这是展示自己爱好、发挥自己特长的好地方,我抓住这个特点,组织群众大抓植树造林,连续4年“五一”期间,乡党委组织全乡青年在东垣村集中会战,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的作用,栽植苹果2000余株、刺槐30000株,并把东垣刺槐林命名为青年林,时任县委副书记郑向晨多次到现场指导工作,并肯定了这一做法。

  天道酬勤,梦想成真。1994年我担任永乐乡乡长,在走村访户深入调研中,看到草峪南山、定国寺周围,到处是荒山秃岭、灌木丛丛,飞禽走兽随时可见,迫切需要绿化。班子成员现场办公当即决定栽植柏树,朱家窑一农户主动廉价供苗木,一拍即合。于是组织全乡劳力1000人会战3天,完成了挖坑和栽植任务,栽植柏树3万株,达500亩。为使这次栽树保质、保量、保成活,我们组织全乡劳力齐上阵,有三轮车的从沟底往上拉水浇,没有车的担水浇,当天下午阴云密布,黑压压一片,鹅毛大雪下了3天,嫩绿的树苗获得了及时雨,荒山披上了白装,柏树苗成活了,荒山变绿了。

  现在我已是满头白发,年近古稀之年,携带老伴和乡党委原副书记王福奎,踏上到金家洼的水泥路,上到了草峪南山,那郁郁葱葱的柏树好像面带微笑向我们招手。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千人会战的情景,大家的智慧和实干换来了今天的一座青山,为当地古时期的定国寺增添了新的景象。老搭档王福奎滔滔不绝地说:“草峪南山披上绿装,感怀当年栽柏树时,县委书记李秀英亲临现场,亲自挖坑栽树,亲自示范,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在这项工程的带动下,永乐乡30年植树不歇脚,一任接着一任干,目前已有核桃树10万株、刺槐100万株、油松200万株,范寨山绿了,金山顶绿了,茨林山绿了……永乐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人称永乐是“世外桃源”,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退休后回到故乡,仍然与绿色为伴,向乡村干部群众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并加强管护措施,自己育核桃树苗3万株,栽植其他树木一万株,为子女后代造福,做奔跑的追梦人。

  年逾花甲,回忆此生,唯有对绿色情有独钟,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散文】树韵

 

下一篇: 【诗歌】雷锋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