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琐话
郭三娇
周日去浮山寨疙瘩徒步,择这日徒步,是特意奔着大晴天晒太阳的目的。
山里的太阳光可不是城里的太阳光,被楼宇遮蔽了许多,一条一缕的,若想多晒会儿,就得追着太阳。山里的太阳光,亮灿灿的,广大无边,晒得那叫一个暖和,一个通透。
洒满冬日暖阳的山乡柏油路上,徒友们顶着太阳大步流星地走,再七零八落地随意拉呱些闲话儿,实在是又抒怀又惬意。
说起晒太阳,不能不说典故“负日之暄”。战国时期《列子·杨朱》:“……自曝于日……负日之暄,人莫知之,以献吾君。”故事讲的是宋国一贫寒乡野田夫,冬无暖裘,住的也是破旧的寒屋,但经常“自曝于日”,十分善于通过晒太阳取暖,甚至晒出“灵感”,以为“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想将自己晒太阳的心得作为妙法献给君王。看完这个典故,虽只能莞尔一笑,但它总归还是能说明晒太阳的重要与益处的。
“负日之暄”,也叫“负暄”,是指冬天晒太阳,我的老家叫“晒暖暖”。古人晒太阳,为何喜“负暄”呢?冬季万物闭藏,人体的阳气也收敛于体内,阳光是自然界赐予我们壮护阳气的天然“补药”,晒太阳取暖实际上是在补充阳气。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特别推崇晒太阳的养生方法,还倡导学习古人晒太阳要“负日而暄”,说如此这样更有助于阳气的补充。
古人是纯粹顺应自然而生活的,珍视晒太阳为宝。文人雅士喜欢晒太阳,他们这一晒,就晒出了“诗”篇。
杜甫在亲身沐浴冬阳后,写过一首《西阁曝日》:“凛冽倦玄冬,负喧嗜飞阁……毛发具自和,肌肤潜沃若。太阳信深仁,衰气欻有托。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白居易《负冬日》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白、杜诗显而易见谓冬阳既可御寒还能治病。现代医学也认为,冬天的太阳能帮助人体生成大量的维生素,被誉为“阳光维生素”。日光中的紫外线就是“天然消毒剂”,一般细菌和某些病毒在阳光下晒半小时或数小时便会被杀死。由此可见,冬天晒太阳的确是成本最低的御寒和健身之举。
曾侍奉过苏东坡的名士何斯举在《黄绵袄子歌》中说:“正月大雨雪,十日不已。既睛,邻里相呼负日,曰:黄绵袄子出矣。”这便是冬日太阳被盛赞为“天下第一棉袄”的典故。
北宋谢无逸也写诗赞:“徐徐晨光照,稍稍血气畅,薰然四体和,恍若醉春酿。”
不难看出,古人负暄,有两种境界,一是负日之暖,二是负日之意。妙处在于心,心静、心安、心闲。只有心定神闲,才能顺着阳光的暖流神缱意绻也。
闲话了半天古人晒太阳,现在应回到我人生的初年了。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20年的农村生活,是我一生最珍重的财富,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那个年代,对冬天的印象,是朗朗的晴日,呼啸的北风,还有厚厚的白雪。院子的北房根儿,村街的北墙根儿,是这个季节最招人喜欢的地儿。无论男女,无论长幼,见太阳逐渐明亮,见太阳足以温暖,便三五结群聚集。或靠着墙根,或围拢于一堆被晒得暖洋洋的柴草旁,各自搬一把木凳,有的把小孩子放在竹制的老式童车里。男人披着棉大衣,戴顶火车头帽子,沏一缸子浓似中药的大叶茶,轻啜慢饮。或者吸一袋旱烟,于烟雾缭绕中逗一些段子,有一点文化的乡人则论一点古今。妇人们穿着臃肿的棉袄,老一些的头裹毛巾,手中织着针线,抑或弄一筐玉米,边脱粒边有一搭无一搭地拉东扯西,家长里短,说的可笑了,那笑声把麻雀都震飞了。
如今,生活在楼宇密布的城市,阳光被撕得支离破碎。尤其冬季,楼房的影子又拉得那么长,找个晒太阳的地方都成了费劲的事情。到山里徒步晒太阳就不一样了,山顶上,山脚下,到处的空旷,阳光毫无遮拦地一泻而下。你身在大自然,前后左右便全都是大自然中的草草木木,土坯老屋……唯有这些就好像才是晒太阳的专属背景道具一般,晒得浑然天成,晒得熨熨帖帖。
所以说,晒太阳不仅在晒,一定要置身于自然里晒,唯有在大自然中,你才不用追着太阳跑,你才晒得慵懒散漫,你才能感觉得到每一个毛孔都张着嘴,贪婪地吮吸着每一丝的温暖。这才是真正“晒太阳享暖儿”的境界。
就像今日,我们徒步到山顶,扑倒在地的一簇簇草茎像大自然给我们铺就的地毯……阳光散发着钻石般的光芒,你自然而然地微闭着双眼,任阳光肆意地抚摸……然后你微醺,整个人一片空灵,只剩下尽情地享受这“负日之暄”。
就这样爱晒太阳,就这样见了冬日的暖阳,晒得暖乎乎、晕乎乎、醉乎乎的……每日里若能这样就这样斟饮阳光,便是最好。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