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缔结的情缘
徐桂兰
认识王友明老师,缘于2016年7月初的那次全国散文作家石家庄笔会。笔会之后,我们互加了微信,我把他拉入“散文福地”文学群。后来,我又向《散文福地》杂志主编张宝树老师推荐,让他担任顾问。他不辱使命,即刻组稿“临汾作家专栏”,对刊物鼎力相助。
自此,我格外关注起王友明老师的作品,是文字让我们缔结下深挚的情缘。我很欣赏王友明老师的散文作品,更敬慕他重情重义的品性。
从2016年7月到现在,王友明老师朋友圈里的散文作品,我是必看的。他写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的散文作品,在总发表散文作品数量中占很大比重。他对父母和岳父母的思之切、爱之深,让人泪目!他对老首长的敬重、对战友的盛情,催人泪下!他对老伴的情爱,深沉如海。
今年年初,他写了《战“疫”中你们最美》《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把白衣作“战袍”》《一份合格的答卷》《英雄的眼泪》《最后的撤离》等25篇散文、诗歌,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传播正能量。他的纪实散文作品《永恒的丰碑》,展示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的时代风采;他的游记散文作品《李大钊,不朽的灵魂》,凸显了这位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
令我敬慕的,还有王友明老师的勤奋和进取精神。年近古稀的他,本该安享晚年,他却依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除了以前出版的10本专著外,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以来,他便在各种报刊、微刊上,发表散文作品近500篇,有18篇散文作品收入各种选本。
前不久,我认真拜读了王友明老师的散文《诚赠一叶秋》。看第一遍时,心潮澎湃,感叹他对《散文福地》刊物的关注、认可和支持;看第二遍时,脸就开始发烧了。他用一大段文字,写了我们的文字交往。那溢美之词,让我有些受宠若惊。
以前,一位有名气的老师曾经问我:“对王友明的文章,你怎么那么偏爱?”我一笑了之。现在,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墨子说“尚贤为政之本”。我认为,见贤思齐也是为人之本,何况古训还有“近朱者赤”一说。故而,我把他尊为良师益友,钟情于他的作品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家对王友明老师的作品多有了解,可他改名的事儿,知之者就不太多。刚上学时,父亲给他起的名字是“王有名”,期待他出人头地,名气大振。可他在入伍登记表上,却自作主张地改成了“王友明”,他明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三个帮”,他看重的是友情而不是名气。“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不管是职业生涯,还是业余文学创作,真的就应了父亲的愿景——有了名气。他的散文作品,获得过不少全国奖项,令我既羡慕又敬佩。其中《永恒的母爱》获得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年会“中国百篇散文奖”,荣登中国散文排行榜,位列第16名;《黄河吟四章》获得中国作家创作年会交流评比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第二届中国散文精英奖”一等奖、第四届中国散文精英奖“卓越成就奖”;《父亲是座山》获得中国作家金秋笔会一等奖;《父亲的双拐》获得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散文选刊》“首届全国情感散文大赛”亲情类一等奖、临汾市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奖项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多家国家和省市报刊、电台电视台,专题宣传报道过他的文学创作事迹。可他并不为名气所骄所扰,而是遵循自己确认的宗旨:“只管攀登莫问高”,“随心,悠然;随性,淡然;随缘,怡然;随意,超然。”如此心胸,如此境界,焉能不被人所敬、所学?!
在我人生中,能够结交上王友明老师这位良师益友,得以向他学做人,学作文,很是幸运。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