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劳动最光荣

2021-07-17 09:06: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劳动最光荣

王书俊

  拾麦,本是为人所熟悉的夏收生产一环节。但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如今离我们却渐行渐远。唯有曾经的亲身经历者,总是难以忘怀的。

  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所期盼的就是收获季节。盼来秋收,则有五谷杂粮可以充饥;盼来夏收,则有白面馒头可以尝鲜。

  夏收季节,龙口夺食。家家户户总动员,男女老少齐参战。开镰之日,即学校放麦假之时;封镰之时,即开学之日。放假之后,学生们纷纷投入夏收之中。年龄大点的,与大人一道挥镰收割;中不溜的,配合大人搂麦打捆;年龄小点的,则各自为战,捡拾麦子。捆麦的紧跟割麦的,拾麦的紧跟捆麦的。三个梯队,依次行进,紧紧相随。拾麦的身后,便是打扫干净的战场。

  夏收大忙时节,凡在田间干活的,无论是割麦的,捆麦的,还是拾麦的,均是天亮之前到地头,天黑之后再收工。早饭和午饭由生产队派专人收集各家饭食,统一送至田间地头。饭到即食,食毕即干。树下、地垄下即餐厅,吃饭时间即休息时间。收工时,成人每人捎运一担麦子至打麦场。孩子则背着一日所拾的麦子,到生产队过秤登记。连穗带秆,每斤麦子2分钱,夏收结束后结算提现。

  拾麦,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劳动时间长,疲惫不堪;手脚不时会被麦茬扎破,或被野草划破,忍受疼痛。头顶烈日暴晒,脚下大地烘烤,汗流浃背,燥热难耐。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幻想有一片乌云遮住太阳,或有一阵清凉之风迎面吹拂,或有一场大雨骤然降临。幻想自然不能变为现实,却也能自我安慰一时。想归想,做归做,虽然大脑浮想联翩,但手头的活计却不会因此而停顿。

  拾麦是辛苦的,但苦中又有乐。当烈日当头,大汗淋漓之时,坐于树荫下的片刻休息,感觉是那么的舒服。当口渴心燥之时,几粒仁丹入口,感觉是那么的清凉。当劳作间隙席地坐于地头休息之时,疲劳即刻被欢歌笑语所替代。喜欢戏曲的,不请自来,清唱一段,既娱人又娱己;善于讲故事的,娓娓道来,引人入神;爱好讲笑话的,简短数语,便令人捧腹大笑。

  旭日东升时,观看多彩朝霞;夕阳西下时,欣赏绚丽晚景;雨后天晴时,赞叹美丽彩虹。

  站立高高的山冈上,举目远望,顿觉心旷神怡。但见:层层梯田,麦浪涌动;运麦马车,南来北往。打麦场上,妇女们挥舞着木杈翻晒麦子,一排排,一行行,你追我赶;中老年男劳力驱赶着牲畜碾压麦子,碌碡快速转动着,吆喝声此起彼伏。目之所及,一派繁忙景象。

  然而,在繁忙的劳动中,有时也会有意外的欢乐插曲。有一次,一只野兔突然闯入劳动者中,男女老少便合力围堵,麦地顿时变为狩猎场。但追来追去,总是追不上;堵来堵去,总是堵不住。毕竟人没有兔子的奔跑速度,也没有兔子的快速折返能力,同时,人存有一份仁慈,只想将其生擒活捉,而并未打算要其命。所以,兔子得以冲出重围,逃之夭夭。兔子最终有惊无险,回窝庆贺逃生去了。人们虽两手空空,却也快乐满满。

  拾麦的收入是微薄的,总共只有区区三四元钱,但解决了当时一个学期的学费问题。小小年纪,自食其力,自然为之高兴。

  夏收结束了,拾麦的孩子脸被晒黑了,手被磨糙了,但身体更结实了,意志也更坚强了,既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

  拾麦,也许渐成历史,但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却永远不应该成为历史。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