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将心血为非遗
——董文达《平阳印记》序
王友明
脱掉军装,转业地方,至今已经21度春秋。期间,我有幸结识了董文达先生,他是翼城县南梁镇南史村人,1946年9月出生,大学文化。由于我们同是退役军人、同样爱好写作,交往甚多,无话不谈,感情日益深厚。日前,他说要出版一本关于非遗的书籍,嘱我作序,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
《平阳印记》一书,精选了董文达先生近年来刊发在全国各类报刊上的有关非遗文章,契合了临汾市的文化工程——“平阳记忆”。其举可赞!其行可嘉!
董文达先生退休后,热心地投身非遗传承、传播、保护工作。他上山下乡、走村串户,采访报道濒临灭亡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现状,拼将心血为非遗传承、传播、保护呐喊助威、加油鼓劲!他经常深情地对我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务必要保护好非遗,传承好华夏文化的精华! ”他正是基于这样深沉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方才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起“保护非遗、传承文化”的重任,真的是难能可贵!
翼城,是唐尧故地、晋国源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董文达先生尽管自1968年参军入伍,走出故乡的土地已经半个多世纪,但他深爱着这片热土。他常常怀着一颗感恩故乡的心,伏案疾书,将故乡点点滴滴的进步和变迁搬上报端。该书收入的《晋风晋韵晋情——翼城花鼓》《活泼清新的翼城琴书》等11篇文章,便是他献给故乡的一片挚爱,篇篇精彩、字字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翼城民间舞蹈——浑身板》融音乐、舞蹈、健身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对研究晋文化和唐尧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6月,充满乡土气息的传统舞蹈——翼城浑身板,登上《我要上春晚》大舞台。激越的板声,健康活泼、充满张力的表演形式,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5年后,这一舞蹈,又亮相央视《唱响新时代元宵特辑》直播现场。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浑身板在表演者的身体各个部位上下、左右、前后飞舞。板声清脆、节奏明快、队形变化灵动,赢得现场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央视导演竖起大拇指,直夸浑身板打得好,打出了翼城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气神。喜讯传来,董文达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与兴奋,遂写出《翼城省级非遗项目“浑身板”登上央视》《翼城浑身板惊艳央视元宵晚会》,先后刊发《山西日报》《山西新闻网》《临汾日报》等,引起了高度关注。
热爱故乡,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情结。据悉,10余年来,董文达先生先后在《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生活晨报》《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日报》《蒲剧艺术》《平阳方志》《文化临汾》《翼城史志》《中国文化传媒网》《黄河新闻网》《山西新闻网》《史志山西》等报刊网络公众平台,刊发有关故乡非遗传承、传播、保护的文章200多篇,为故乡的非遗传承、传播、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董文达先生传承、传播、保护非遗的关注点,没有仅限于故乡翼城,而是以宽阔的胸怀、独到的眼光、细腻的观察、高远的目标,将临汾市尧都区、曲沃县、侯马市、襄汾县、浮山县、吉县,以及运城市的部分县纳入视野,融汇笔端。这种眼有大视野、胸怀大气魄的做派,着实让我钦佩崇敬!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该书中,董文达先生将“传人风采”独立成章、大书特书、用意深远、颇费心思。《锣鼓行里的拼命三郎》《编纂文化遗产志书千万字》两文,记述了晋南威风锣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振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记述了翼城花鼓国家级传承人杨作梁;《唤醒平阳木版年画的生机》一文,记述了平阳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国琦;《薪火相传的守望者》一文,集中记述了临汾非遗传承人的感人故事:有挖掘“晋作家具”技艺绝活的曹运建、有让葫芦呈现艺术生命的郑月巴、有抢救濒临失传蒲剧艺术的任跟心、有一口叙说千古戏,双手对舞百万兵的廉振华、有使木偶活起来的吴春安……一个个人物,鲜活丰满;一个个故事,韵味十足;一幕幕瞬间,触动灵魂;一句句话语,感人肺腑……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非遗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传承、传播、保护非遗文化遗产,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是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关键之点。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我诚望有更多像董文达先生一样的人,加入到传承、传播、保护非遗文化遗产的行列,让人类生命的记忆与精神的家园,得以永恒!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