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道情”传承人陈白蛋的戏曲人生

2021-11-03 18:07: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苦乐无须人尽识   初心不忘为道情

——“洪洞道情”传承人陈白蛋的戏曲人生

贾永安

  “白蛋嗓眼儿好,张口就是腔调;脸上、身上全都带着戏文,把道情唱活了!”王绍明(原洪洞大槐树剧团团长)如是说。

——题记

  2021年春暖花开之际,我敲开了小区北楼中单元一层西户的大门。“是你啊,快!请进!”主人陈老师一边热情地把我让进门,一边忙不迭地催促老伴儿赶紧烧水泡茶。

  我跟陈老师是在年前才认识的。有一天在涧河北岸的森林公园,我与棋友杜师傅一起散步,突然他与一位腿脚蹒跚的老者搭讪了起来。老人家说:“你认识我?”“咋不认识!你是唱道情的,十多年前县电视台播放《天下洪洞》时就认识了你,你唱得美的多哩。”经过寒暄,我才晓得,自己跟陈老师原来就住在同一小区里。自从那一次,我们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品着浓浓的香茶,我们一起聊起来家乡的戏曲——道情。花白头发,年逾古稀的陈老顿时来了兴致,他先给我唱了几句地地道道的曲词,大意就是:年老的爱看梆子腔,年少的看看落落腔,落落乱弹咱不唱,咱这里就唱段道情。随后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将道情艺术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洪洞道情,又名道腔,是晋南一带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形式之一。古时为宗教戏,乃道家传经诵读的“道观”之歌,据《燕南芝庵论曲》载:“三教所尚,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称道情。最初它是由说唱形式,吸取了当地民歌即洪洞秧歌与道曲融合,明代又运用了蒲州梆子的打击乐点,才由座唱搬上舞台,形成了当今比较完整的洪洞道情的地方剧种。  

  洪洞道情的唱腔韵调,共有高调、官调、平调三大类,都具有生活气息浓厚,旋律悠扬缠绵、欢快跳跃、刚劲洒脱之特点,其韵白生动连贯,口白极具地域色彩,方言气息扑面而来。 

  关于洪洞道情剧种的渊源,目前尚没有最早的考证资料。从春秋时的音乐鼻祖师旷(洪洞师村),金代尹壁村的露天戏台,广胜寺明应王殿的戏曲壁画,均难追溯到洪洞道情的由来。据洪洞南垣民间艺人韩略村的王多贵讲述,道情系“门师相传”,自明嘉靖年间才首次搬上舞台。清代咸丰年间东尹壁村的尉光甲(道士)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班社;清宣统年间西尹壁村的师秉炎成立了第二个班社;民国十二年本县曹生村程元奎和南秦村杜丁儿成立了第三个班社。抗日战争期间,曹生、原上、师村、南谷、大孔寨等村,都有道情演出;直至1960年,本县才正式成立了“洪洞青年道情剧团”。洪洞道情这朵艺术奇葩终于绽放于戏曲百花之中。

  陈白蛋老师,1946年9月生于洪洞县甘亭镇士师村,14岁离开本村,来到了邻村冯张村上学。每逢村里唱大戏,白蛋一定要去看,场场不落。每次看后都久久不忘,回味无穷。恰巧,洪洞剧团道情班来学校招生,天赋不错的陈白蛋被选上了。

  自1960年3月来到剧团,陈白蛋开始学戏排戏,他的两位师傅,一位是苏堡原上村的郭璞元,人称“有娃”;一位是曲亭师村的张金云。这些民间艺人演技很高,对小白蛋要求甚严,别看陈白蛋年纪幼小,但悟性不错,加之他拥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又特别能吃苦,就连躺在床上休息时,也不忘背台词,排练后还爱独自琢磨,很快他练就了饰演丑角的功底,先后学成了《眼前报》《天仙配》和《三英卷》三部大戏。短短5个月后,小白蛋就随团登台演戏了。俗话说得好,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每天天刚刚亮,白蛋就按时起床练功,吊嗓子熟悉演练各种腔调,背诵角色台词、无乐排练、带乐排练、带妆排练,并苦练肢体基本功,夏天得忍住蚊虫叮咬,冬天得熬住天寒地冻。周而复始,陈白蛋就能够登台饰演诸多角色。

  随着演出阅历的加深,陈白蛋与众不同的唱腔和顾盼有神的扮相,逐渐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专家老师的肯定。其饰演的丑角形象好评如潮。《眼前报》里任非天的挥霍无度忤逆不孝,《天仙配》里土地的滑稽幽默惟妙惟肖……无一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次演出,台下总是喝彩声不断。王绍明团长赞许他唱腔独特,全身上下皆是戏。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老师在洪洞县大礼堂观看道情《郭巨埋儿》和《送茶》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道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形式可观,曲调优雅,内容丰富,堪称“仙乐妙曲”。 

  梅花香自苦寒来,未满二十岁的陈白蛋就成为道情剧团的“台柱子”。

  陈白蛋全身心扑在演戏上,一年到头,随剧团走南闯北,巡回演出。每年都是腊月二十七、八了,方能回家过年。每次又都是吃了初一的饺子,就得回剧团上班演出。可以说剧团就是他的家。后来就连老婆生孩子,一时找不到替身,演出完之后他披星戴月,后半夜才赶回家里。17岁那年,县里说省里来了人要看《苏三起解》,当时正在家为父守丧的陈白蛋,接到电话二话没说,脱了孝服就赶往县城。当大礼堂演出结束后,他又连夜顺着火车道步行二十多里回家为父守孝。

  自1960年进入道情剧团到1970年剧团解散,陈白蛋在剧团兢兢业业,为洪洞戏曲事业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1971年陈白蛋老师被分配到了临汾地区染料厂工作。退休后,他重归故里。

  位于汾河东岸的士师村是唐尧虞舜时期法祖皋陶的故乡。2008年,村里成立了法制文化宣传队,指定陈白蛋为艺术指导。陈老记忆力很好,以前演出过的戏他都铭记在心,历历在目。现在,他把这些戏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大家,他一字一字地唱,一句一句地教,从神情、动作、吐字、腔调精心传授,短时间内,该村宣传队就排演了新戏《法制精神进万家》《苏三回洪洞》《我们都是道情传承人》等;他还教唱《断乌盆》《顶千顶万》《十不足》《送茶》等传统剧目。附近的羊獬庙会、辛村庙会、黄村庙会乃至洪洞的滨河公园,处处都留下了士师村宣传队的身影,老陈终于又有了用武之地,又可以为一生钟爱的洪洞道情奉献自己的力量了。2008年,63岁的陈白蛋老师被评为第一代洪洞道情传承人。

  时间过得真快,2个半小时转瞬即过,但陈老师与道情的故事却让我感动良久。他正直、实在、吃苦、执着、感恩,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相信洪洞道情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必将会焕发出更加绚烂的风采!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