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我多钻研
石书民
父亲19岁那年,在北街口看几位老人下棋。一位木工师傅一手揣着几根木料,肩上还扛着几根木料走来了。显然,他走累了,正好在父亲身旁落脚。木工师傅问父亲:“小伙子,你能帮我拿几根木料吗?”
“能!”父亲爽快地答应了。师傅将怀里揣着的几根木料递给父亲,父亲将木料扛在肩上跟着师傅,一前一后,来到师傅家里。师傅家里做木活,刨花香弥漫整个家。师傅问父亲:“你会木工吗?”
“不会。”父亲说。
“你要想学木工,明天就早点来!”师傅性格耿直,一锤定音。
第二天,父亲早早来到师傅家。这就是父亲参加工作的第一步。冬天,父亲跟着师傅做木活,天暖了,父亲跟着师傅干泥水活,后来父亲知道师傅姓呼,父亲称他呼师。跟呼师学徒的还有几个人,父亲跟呼师学徒的第二年,国家号召走集体化道路,于是,“隰县泥木社”诞生了,父亲成了泥木社的工人。
几年之后,隰县泥木社改为“隰县建筑社”承揽全县大小工程建筑,兴修县委、师范、中学、供销社、巾单厂、水泥厂、发电厂,包括那些直插云霄的高烟囱。
小时候,特别喜欢听父亲讲故事,故事大都与建筑社有关,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故事里的老杨是山西长治人,全名叫杨琪昌,年轻时来到隰县,一直在隰县建筑社当工人。老杨精明能干,工资最高。有一天,建筑社承揽一项新任务——水磨石地面。刚开始,大家对水磨石地面怎样操作比较陌生,晚上开会,领导当场许诺:谁能完成水磨石地面任务,给谁加一级工资。会场上鸦雀无声,忽然老杨说:“我能完成任务!”大家将疑惑的目光转向老杨,老杨很有把握地说:明天你们看了就知道了。
老杨接了任务,心里也没十分的把握。晚上躺在被窝,仔细琢磨:水磨石地面,一定有水,还要有石头磨,关键是磨。思来想去,心里七七八八有了谱。第二天早上,老杨去河里找了一块大沙石,用铁丝绑住,然后用绳子拴好石头在水泥掺白石子的水泥地面上拉来拉去,地面上倒上许多水,老杨穿上雨鞋拽着绳子,拉过来拉过去,同事们被他逗笑了,老杨不笑,继续拉来拉去,累得满头大汗,一串串汗水洒落在地面,整整一上午,水磨石地面有点眉目了。下午,老杨继续拉着石头磨地面,那场景大家既觉得好笑,又认为老杨是个爱搞发明的人。老杨拉石头完成水磨石地面,最大难度在地面的角落里,大石头磨不上,自然效果就出不来。老杨针对大石头磨不到小角落问题,用小石头手工磨。在老杨的辛勤努力下,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验工时,圆满交了工。每次说到这儿,父亲总让我多学学老杨的“钻劲儿”,他总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钻”,就一定会成功。
后来,建筑社分隰县建筑一社、隰县建筑二社,领导动员工人们修建厂房、工人宿舍。父亲在他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几十年,终于盼到了新厂房的落成,有了新厂房的第二年,父亲就退休了。父亲退休后的第三年,建筑社宣告破产。但好在父亲交了养老保险,月月能领到退休工资。父亲说: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给老年人办理养老保险,办理医保,生活不愁,看病也不愁,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制度好啊。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