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在望
崔海昀
东张村由一座小桥分为东社、西社两部分。靠山的一面,叫东社,过了桥往西走,叫西社。这座小桥,有一个叫得很响的名字——“圯桥”。
春天来了,孩童换上了轻快俏皮的春装,吹着柳笛,蹦蹦跳跳跟在大人身边走上小桥,入神地听讲了千年的故事:这座“圯桥”啊,也叫“遇仙桥”,是当年汉留侯张良遇黄石公的地方。当地民间相传,秦代末年,隐士黄石公与张良在此桥相遇。黄石公提出三个苛刻条件,与张良三次约会对其考验。张良连续三天守候于圯桥,以谦卑恭敬之心得到其信任,之后授以《太公兵法》。从此胸富韬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远远望去,东社旁边的山,神似庞大的土龟静卧,于是得名“龟山”。山上有庙,供奉着汉留侯张良。《襄陵县志》记载:“张良,字子房。佐高帝定天下,封留侯,遂谢病辟谷。薨谥文成,祀乡贤。留侯祠在龟山上,龟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卧龙山之北,突然高起,其形似龟,故名。少石山在龟山后,为子房辟谷处,旁有黄公祠。”路转堤斜,桥下的溪水,自山上欢欢畅畅流下来,溪旁长满了粗壮的柳树。春天,柳树发芽吐翠,轻拂水面。抬头望去,漫天飞扬的柳絮,似神来之笔,洋洋洒洒,轻松随意,点染出古襄陵十大美景之一——“龟山晴雪”。
岁月更更迭迭,虽然曾经的美景不再,但在不曾走远的时空里,却留下永远的惊艳。千年飞扬的柳絮里,唯美了曾经的山水龟山,飘逸着一方水土的灵动与神韵。
“龟山晴雪”的美景里,也蕴含着张良一腔爱民情怀。相传龟山一带风沙大,千年风沙修炼为“风妖”,风行而行,风止即止。起风时,飞沙走石,民众苦不堪言。为镇住“风妖”,张良号召村民多植柳树,并引来龟山的清泉,灌溉柳苗。几年过去,柳树随清泉一路繁荫,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有了一个很动听的名字:“柳沟”。
山下的东张、西张、大邓、小邓、赤邓、范村、吉柴七个村庄,民众奉张良为先祖,每年农历三月廿八 ,例行祭祖之礼。这天,几个青壮年抬着张良木刻雕像的轿子去朝山,后面的队伍敲锣打鼓,彩旗林立,绵延数十里。庙会广场上,人山人海,村民们烧香祭祀,朝拜先祖,俗称“七村朝山”。
有民谣记录朝山盛景:
“东张的銮驾大邓的旗,小邓执事数第一。
前头二十四对子马,后头还有对子兵。
一层刀、一层枪,刀枪剑戟一片明。
金瓜斧朝天蹬,后面八抬轿一层。
八个小伙抬得平,两个小伙拉的绳。
有神牛,有神马,锣槌鼓槌绒头耍。
雪白的鼓锤只嫌寡,红绿绒头按一扎。
前头上了东泰山,后头还在柴村边……”
这些流传下来的朗朗民谣,生动描述了当年朝山时的盛景。
沿古老的山路,与友人一路攀爬,登临龟山。此时正值正午,远山叠翠,云海苍茫。最近的一座山,便是少石山。云雾缥缈中,半山腰隐约有一座山洞,友人说,那里便是“张良洞”,传说当年张良隐居修行的地方。山下有一条沟,名为“划划沟”。相传张良被秦兵所追,危急时刻,师傅赤松子宝剑一挥,他身后瞬间出现一道沟壑,挡住了秦兵追击。辅佐刘邦成就霸业后,功高盖主的张良,选择适时全身而退,归隐青山,这是何等的人间清醒。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繁华渐息。下得山来,蒲公英、紫花顶满山开着。这些普通的草木,却是清热解毒的良药。传说当年张良即是用这些花草,精研医理,熬制草药,行善济民。
不觉又来到“圯桥”。西社的姑娘,择一把春菜、摘一把槐花,于晨曦里匆匆过桥送到东社的姑姑家。或者东社的婶子,提一篮花馍、缝一件新衣,过桥送给正长身体的外孙。农忙时节,更是乡里乡亲频繁走动的时节,你挑着农具去西社起场,他赶着耕牛去东社犁田,桥上来来往往,一派浓酽的乡村风情。
舍弃名利与荣华,沉潜于静寂之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让日常归于寻常。悠悠千载,张良的精神基因,已深深渗透于这片土地和民俗之中。他用睿智的转身,在天地间留给这方土地关于名利、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悠长回声。
山西师范大学李晋林老师曾为这里撰联:
龟山映雪赏乐游玩皆入梦
柳甸流烟耕锄种获且通仙
春山在望,点滴的绿色,已葱茏为满山的苍翠。山脚下的葡萄园,也已流光旖旎,满园生机。方圆村里的村民,来到葡萄园打工。穿行在翠绿的葡萄架中,在新一轮的春光里盘点生活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