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光荣的临汾旅”
——回忆临汾攻坚战点滴
张希华
2020年9月4日,我的独孙张家豪应征入伍,非常幸运地分配入列第71集团军“临汾旅”。这支部队就是临汾战役中,徐向前元帅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中8纵23旅,我是北王村人,当时我村处在前沿阵地,主力部队就驻扎在我村。后来,电视剧《临汾攻坚战》的外景也是在我村拍摄的。我亲身经历了这段战争岁月,一连串的巧合勾起了我的回忆,可歌可泣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啊!
1948年初,徐向前带领部队挥师山西,横扫阎锡山反动势力,解放全山西。其中,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临汾攻坚战。临汾城,城墙很高,城壕很深,西边汾河屏障,城内由阎锡山的得力干将梁培璜守卫,易守难攻,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临汾的主力部队以及担架队驻扎在城东距离临汾城不足十里的多个村镇,总指挥部设在东堡头村,前线指挥所就住在我们邻村东孔郭村的仝家院内。我们北王村家家户户也住满了解放军战士。这个兵临城下的安排部署,形成了一个重兵压境的强大阵容。
当时我只有十几岁,印象最深的是我家住着六位战士。我们相处如同一家人,我亲切地叫他们“咱的队伍”,他们经常给我家打扫庭院、担水劈柴。他们的伙食并不好,经常吃小米稀饭,一旦吃好饭就意味着要打仗了。进攻总是选在黑夜,要是遇到阴天下雨,毫无疑问有一场恶仗要打。雨天打仗归来,战士们的衣服都淋得湿漉漉的,因为每个人只有一身军装,所以只好用火烤干后再穿。在他们烤衣服的时候,我发现每件上衣内都有个小布条,上面写着战士的姓名、籍贯,这有可能是防备打仗中遇到不测。他们的装备很简陋,机枪大炮很少见,主要武器就是步枪和手榴弹。他们打仗靠的不是武器,靠的是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战斗打响后,首先拿下的是南机场和发电厂。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战士伤亡惨重。占领机场和电厂后,紧接着就是攻城,敌人以城墙为依托顽固抵抗,拒不投降。八路军战士依靠广大群众制作了大量云梯,英勇攀登,前赴后继,多次进攻未果。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城墙,好多英雄战士为国捐躯,旅长王墉也光荣牺牲了。就在这紧急关头,司令部的首长们改变了战术,从此,战士们把战壕挖到了城墙之下,各家各户主动献出自家的门板,把门板铺在战壕上面,再培上一层厚土,非常隐蔽。战士们携带炸药,从暗道运到城墙底下。惊喜来了。1948年5月17日傍晚,敌人万万没想到自己正在做着黄粱美梦的时候,突然一声“惊雷”,所谓的“铜墙铁壁”炸开了一个大豁口,坚固的城墙被摧毁。前线司令员王新亭带领战士们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潮涌般地冲向城内,将红旗插上了鼓楼,在一片呐喊杀声中活捉了正准备逃跑的梁培璜,所有敌人缴枪投降。从此,临汾大地上结束了阎锡山的反动统治。临汾人民得到彻底解放,临汾攻坚战取得辉煌胜利,这一仗打得十分漂亮,徐向前亲手将一面绣有“光荣的临汾旅”的锦旗授予23旅。
为了纪念临汾解放,弘扬解放军的优良传统,1989年4月,电视剧《临汾攻坚战》开机,这部电视剧的取景地就在北王村,剧组演职人员紧张排演了多日,让当年的战争情景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更可喜的是,好多村民当上了群众演员,上了电视屏幕。我儿子张虎峰当时只有十几岁,也幸运地成了群众演员。我在拍摄现场观看,因为我经历过这段战争岁月,显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解放军是临汾人民的救星,“光荣的临汾旅”更是临汾人民的骄傲,孙子张家豪在“光荣的临汾旅”服兵役,对孙子的爱与对解放军的爱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对“光荣的临汾旅”更有特殊的情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