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校情怀

2022-08-06 11:25: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母校情怀

□ 乔丽萍

  时光如梭,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岁月已然青春年少变华发。每每提及我的母校解放路小学,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是甜?是苦?是涩?我无法用一个精准的词来诠释它。其实,人生过程中的每一步,无论是快乐与苦涩,成功或失败,都是你的财富积累。只要你经历过,就有故事。

  解放路小学是我一家三代人读过书的地方。我和我的丈夫、我的女儿、我的外孙女。

  我是1966年入学,小学五年制,1971年毕业。那时校园里有十二排平房教室,中间一条道路,东西各六排,二十四个班级。教室两旁种着整齐的白杨树,绿色把校园点缀得生机盎然。校园内有三个用砖头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子和一个操场附带篮球场。学校的围墙是用黄土夯起来的。那时候的校园,我感觉比现在大,很宽阔。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上小学时,每天要背诵《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这三篇文章 当时我们叫它老三篇。正是这三篇文章,奠定了我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参加过学校的小人防工程建设。所谓小人防工程,就是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在学校挖地道,也叫防空洞。直到现在,闭上眼睛,当时的劳作画面还在眼前。吃苦耐劳这个词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领会的,让我终身受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八个样板戏也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活动,喜欢或不喜欢文艺的同学,都在唱其中的选段,比如《红灯记》里的李铁梅《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李玉和《谢谢妈》,《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八年前》,杨子荣的《打虎上山》以及舞剧白毛女的《北风吹》《窗花舞》、舞剧《万泉河》等。

  母校历经了百年沧桑岁月。如今,旧貌换新颜。干净的校园,全新的教学理念,意气风发的教师队伍,上下一心、争创一流。看着今天风清气正的母校,看着孩子们安心读书的样子,我很高兴,也很欣慰。是啊,学校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培养孩子们懂得诚实、善良、感恩,勤奋的地方。这不正是我的母校教书育人的初心吗?我愿每个孩子能带着诚实、善良、感恩的种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