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回忆“二月会”

2023-02-25 09:33: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回忆“二月会”

高茂森

  以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金殿村都要举办盛大的集会,俗称“二月会”。

  远近闻名的“二月会”,当年是在金殿村众多庙宇中最为耀眼的城隍庙始办的。逢会期间,各地的日用杂品及本地的农副产品,纷纷亮牌上市,在城隍庙宽绰的东西两庑,以及相邻的火神庙、土地庙里,搭棚设摊,悬挂招牌,大张旗鼓,南腔北调地叫卖开了。个个摊前,人挤人嚷,噪声聒耳,终日不断,气氛十分热烈。

  城隍庙戏台前后,金殿村传统佳肴羊杂烩锅子,一溜五六家,飘散着诱人的香味儿。那掌勺的师傅,一边用瓢似的铁勺磕碰铁锅数着肉片,一边嘴里不停地喊叫着:“杂烩菜,泡火烧,吃了逛会有劲道!”

  桑湾村卖热粉凉粉的老头嗓门咋呼得又高又亮,远远就听见“要吃凉粉这边坐,吃完凉粉腾板凳啊!”咋呼得越欢,吃凉粉的人越多。

  城隍庙大门两侧,卖醪糟的,打火烧的,炸油糕的,卖蒸馍的,卖面条的,一家挨一家排成了长龙。游人争享美食声,摊贩一声接一声的叫卖声,妇女儿童的欢叫声,逛会人流的熙攘声,汇成了“二月会”上特有的天籁之音。

  在“二月会”上,备受农民热心关注的是骡马市。逢会期间,本乡各村,山上山下,几十里外的骡马牛驴,鸡鸭猪羊,纷纷涌来进行交易。骡马市上整日臭气冲天,驴欢马叫,买卖兴隆。

  最热闹的还是打拳卖艺耍猴的,各占一块场地,锣声、鼓声、笑声、喝彩声,响彻一片。忽悠的人群时而向东,时而向西,跟大海涨潮落潮似的。金殿村凤凰街两侧的货摊亦排起了长龙,有卖菜的,粜米的,卖鸡蛋鸭蛋鹅蛋的,卖核桃柿饼红枣的,还有卖糖果的,更多的是乡下人常穿的土布衣裳连袜子鞋,和小孩穿戴的兔娃帽子、虎头鞋。

  逢会的第三天,要举行城隍爷出巡活动,这是“二月会”最热闹红火的一天。

  城隍爷出巡时,威武的塑身上披红挂绿,流缨飘带,坐着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坐的“銮架”,由当年落户本乡的汉子们抬着。当地俗称这一公差为“抬神子,应执事”。这也是祖辈流传的老规矩。

  人们抬着城隍爷,举着旗伞,金瓜,月斧,朝天镫……锣鼓喧天,炮声隆隆,按照历年俗定的路线,从城隍庙起身,游遍全村七个社和凤凰街。据说,抬神子敲锣鼓的人饿了,就可随手拿起路边的供品吃,无须客气打招呼。这已成“二月会”俗定的乡规民约了。

  城隍爷出巡这天,金殿镇各村的锣鼓、社火、龙灯、竹马、秧歌、高跷、豆锣……纷纷登场,各显其能,各显威风,极力彰显本村的特色和气势。

  逛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似波浪般地挤来挤去。这些长年耕作于田间的农人,就在这拥挤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农闲娱乐的滋味,看到了平时难遇的热闹红火,享受到了少有的舒心和快乐。

  在为时七天的“二月会”期间,都是白天黑夜请名伶唱大戏。在老百姓看来是借逛会看戏,将平日压抑的心灵得以暂时的舒展,使单调的生活得以瞬间的调剂,享受一点人生的乐趣。

  金殿“二月会”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就消失了。很多年轻人闻所未闻,就是听说后也不感兴趣。毕竟现实社会五彩斑斓的文艺活动,比当年“二月会”不知好玩多少倍。可我老觉得还是昔日的“二月会”好,原汁原味,热闹红火,能把人的心,人的魂勾住,使你难以忘怀,啥时想起来都觉得心跳加快!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散文】万卷春风

 

下一篇: 【诗歌】诗二首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