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底
石书民
我出生在隰县古城村断道沟一家庄的土窑洞里,那是父亲和三叔亲手挖的土窑洞。一岁时,随父母来到县城,在东城底城墙脚下父亲挖的土窑洞里居住。印象中的东城底特别荒芜,土地开阔、人烟稀少,紧挨着城墙脚下住几户人家,我都能一一数上名字。母亲说,那时狼多,大人出门进门要时刻拽着孩子,生怕被狼叼走。我记忆的扉页从三岁半开始,父亲在建筑社工作,有一天,父亲带着我翻过城墙,路过幸福区,来到鼓楼附近,来回转悠了几圈,然后在南街小摊上买了一捧花生,用一块小手绢包好后问我:“你敢不敢回家。”我不加思索地说:“敢。”于是,父亲去上班了。我高兴地拿着花生往回走,越走越找不到方向。我站在街边急得直哭。过了一会儿,有位叔叔问我:“小朋友,你在哭啥?”
“我要回家!”
“你家在哪里?”
“我家路过幸福区,翻过城墙就到了。”
“你跟我走,我正好去幸福区。”那位叔叔肩上扛着袋子走在前边,我跟在他后边。走着走着,又返回鼓楼附近了。卖花生的人还在那里蹲着,叔叔领着我绕过鼓楼走到东街。一上坡,我就辨清方向了。因为我看见二姑家了。我高兴地告诉扛袋子的叔叔:“我找到回家的路了!”
沿着路返回,远远看见母亲。委屈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我大声喊着:“娘。”一下扑到母亲的怀抱,边哭边说:“我找不到咱家了!”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说:“不哭、不哭!”我哭够了,举起手绢里的花生告诉母亲:“这是俺爹买的花生。”
那时年幼,感觉东城底距离鼓楼好远好远,远到我居然能迷了路,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住在东城底城墙土窑洞里的邻居们都是亲戚,母亲告诉我,左边是姨姨、姨夫家,后边的是大伯、大娘家,右边是叔叔、婶婶家。逢年过节,母亲总会让我去送豆包、粽子。玩伴也多,大家一起弹玻璃球、滚铁环、打弹弓、上山逮蝈蝈、房檐下掏鸟蛋……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从来不用父母接送。
上初中那年,东城底来了一辆推土机,夜以继日地推土,很快推出一块平平的场地,不久建起三孔砖窑洞。这在当时来说,那是有钱人才能住上的窑洞,别说小孩,就连大人们也是羡慕不已。改革开放后,东城底随着全国发展的步伐,城市建设一日千里。过去的老户翻新建设,住上了小二楼平房,大部分家里都买了小汽车。变化最大的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一座座居民楼拔地而起,更多的居民搬进了东城底新区。童年时期的许多玩伴,如今大都住进这些高楼里,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