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传承
张绍曾
一个家庭,如果有人尊老爱幼,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让大家都能享受到爱的温暖,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
母亲陕全贵,襄汾赤邓人,1907年生,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她是家中的独女。1926年10月,与父亲结为夫妻。母亲嫁过来既要服侍年迈的公婆,又要照料两个未成年的小叔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不几年,婆婆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她的肩上。后来,我二爸在临汾上了中学,1936年投笔从戎,三爸1942年结了婚,母亲的负担才有所减轻。
一天,母亲忽感肚疼难忍,放下手中的面团,慌忙爬在炕沿上。以往有此情况,爬一会儿就会减轻,而这次却越来越厉害,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直淌下来。父亲和三妈慌作一团,把周围村的名老中医西医请了个遍,仍没有明显疗效。后来,三爸和父亲商量,用担架把母亲抬到临汾大医院诊治,但母亲坚决不同意,说:“我这就是肚子疼,将就几天就好了。”结果,就一直在家保守治疗。那年刚过了年,母亲的病情突然恶化,生命停留在48岁。
二爸参军后,整天忙于行军打仗,十几年没和家里通信。得知嫂嫂逝世的消息后,二爸悲痛欲绝,立即请假返乡为嫂嫂奔丧。出殡那天,二爸三爸泣不成声,悼念抚养自己长大的好嫂子。
二爸怕父亲过度悲伤影响身体,决定把父亲和年幼的我带到外地散心。就这样,我们在南京待了七八天,游览了中山陵、夫子庙等名胜古迹。之后我们又去了大上海,领略了大都市风貌。一个多月后,我们启程返家。
在以后的年月里,三妈毅然接过母亲的担子,承揽了我们父子的吃穿和日常生活,挑起全家的家务重担。她白天做饭洗衣料理家务,晚上又在昏暗的油灯下,纺棉线、缝衣衫、做鞋袜,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每到腊月三十晚,她都要把一冬天赶做出来的新棉衣棉裤、衬衫鞋袜,分别叠好包好,放到我们的枕头旁。就这样,把我们一个个拉扯大,直到上学工作,结婚成家。她对我们的关爱和奉献,与亲生母亲相差无几。
1970年,全家已有19人,收入少,难以为继。经父亲和俩叔叔协商,才决定分家。一个大家庭,兄弟妯娌之间和睦友爱,共同生活30余年,实属罕见。
分家以后,吃住不在一块了,但仁爱之心依旧连在一起。大家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现在,我们这个大家族有5代57人之多。虽然大家不在一个城市居住,但受先辈们爱的滋养和熏陶,每个人既是爱的受益者,又是爱的奉献者,还是爱的传承者。一家人和睦相处,亲情友爱的氛围越来越浓,和谐文明之花结出丰硕的成果。这正是:关爱代代传,家兴永不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