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爱上一碗面 融入一座城

2023-06-17 09:57: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爱上一碗面 融入一座城

陈萍萍

  2011年,我从安庆远嫁临汾,在陌生的城市组建了一个自己的小家。面对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充斥耳边的是不熟悉的方言,本不善言辞的我愈加战战兢兢,害怕行差踏错。同事们看出我的局促不安,想方设法帮我融入新的环境。于是,便开始了我和一碗面、一座城以及一群可爱的人的故事。

  犹记得,那年12月底,我和同事一起加班到很晚。走出办公楼,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让人直打哆嗦。主任说:“这么冷的天,咱们去‘咥’一碗热腾腾的牛肉丸子面再回家,保证驱寒提神、神清气爽,明天继续大干一场。”那天晚上天很冷、风很大,拖着一身疲惫,我随大家一起走进了街边一个不起眼的面馆。门面很小,搭着厚厚的门帘。等我掀起门帘,里面坐满了人,满室飘香,让这个寒夜满目温馨。同事和我说,牛肉丸子面是临汾人的家乡味、心头好,隔三岔五不吃上一碗就浑身不得劲。

  面端上桌,大家把第一碗让给了我这个异乡人。红汤、黄面、牛肉、丸子,点缀着翠绿的香菜,同事还热情地给我淋上了山西老陈醋。入口浓厚香醇,麻辣中混合着牛肉的香气,丸子的嚼劲,挂满汤汁的面条让人味蕾大开。对一个口味比较清淡的皖西南人来说,牛肉丸子面仿佛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又香又辣,我和同事们都吃得大汗淋漓,瞬时散去了一天的疲惫。自此以后,牛肉丸子面就成了我们的加班饭,每周总得相约去吃上那么一大碗。我们吃着面,讨论着南北饮食、文化、生活差异,我也逐渐融入了这个新环境。

  在临汾,大街小巷最不缺的就是牛肉丸子面馆,毫不夸张地说不出百米就有一家。每家面馆不分时段、不分季节总是人满为患,所以“拼桌”就是常态。在别处吃饭,“拼桌”可能并不是好的用餐体验,但是,在临汾的牛肉丸子面馆,我却独独喜欢上了这种没有距离的味道。拥挤的小桌上,我见过腿疼的妈妈和儿子视频,说下雪了,老寒腿复发了,儿媳妇在视频里大声说买了艾灸寄回来,让她定时用。老太太耳朵不好使,问我她儿媳妇说啥。我和老人家复述了儿媳妇的叮嘱,她一边抱怨乱花钱一边咧着嘴笑不停。我见过开着大车的几个兄弟,吸溜着面、啃着麻花,眉飞色舞地说,最近煤炭行情不错,吃完赶快排队去拉煤,那种风卷残云的迫切和喜悦,让我不自觉地跟着加快吃面的速度。我见过几个闺蜜,一边吃面一边抱怨孩子学习压力大、成绩上不去,朋友们立即帮着想办法,那种焦虑和不安在一碗面后得到释放。我见过两位大爷讨论着临汾哪家卖的牛羊肉新鲜,包的饺子好吃,于是迫不及待回去告诉公公婆婆去那买。我甚至被几个高中生推荐好看的剧、他们喜欢的偶像……就是在这样一次次拼桌吃面中,我喜欢上了这个城市质朴的生活,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一起吃着面,聊着家长里短,宽慰着、鼓励着彼此;我也喜欢上了这里的人,他们热情、包容、勤劳、乐观、善良,就像这普普通通却味道十足的牛肉丸子面一样,总让人饱餐后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我已在临汾生活十余载,结交了许多新朋友,甚至我不说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外地人,我把自己融入了这个城市,习惯了这里的大街小巷,习惯了这里的春夏秋冬,更习惯了这里遍地的牛肉丸子面。每一年,给外地的亲戚朋友邮寄真空包装的牛肉丸子面成为我的日常功课。在国外留学的表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微信呼叫“余粮不足”。每每问起她,走这么远总是眷恋这口“面”,以后怎么办?她总是坚定地告诉我:“嫂子,等我学有所成了就回去,临汾未来一定有我。”

  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吃一碗面,暖一世心。临汾,吾心安处是吾家。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