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端午味道

2023-06-22 11:34: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端午味道

□ 潘玉毅

  蚕老枇杷黄,桃青榴花红。篱笆上的黄瓜、屋檐下的李子也在排队等待着成熟。院子里草色青青,所有的物候都指向了同一层意思,那就是端午近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乃医家之草。如果按照旧时的习俗,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门前应该挂满了菖蒲和艾草,或者将之捆扎成一束,系在阁楼的门框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在民间,艾草和菖蒲都有驱邪的功效,可以助人趋利避害,它们代表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

  翻阅古籍,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节日有很多,但唯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被称为“四大传统节日”。可见在国人的心中,端午的分量是很重的。

  在中国,大多数的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立夏吃蛋,夏至吃艾饺,端午则离不开粽子。有人说,粽子的历史与屈原有关,当年屈原在流放地听得楚国灭亡的消息后纵身跳进了汨罗江,楚地的百姓怕鱼儿吃他的遗体,就在箬叶里裹上糯米,沿江投去,让鱼儿吃饱了不要去动屈大夫的遗体。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粽子与屈原并没有关系,因为在屈原之前南方的许多地方已有粽子。好在我也不是穷究考据的老先生,无意追溯端午或者粽子的历史。

  不管怎么说,端午包粽子、吃粽子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端午的粽子有许多种,豆沙粽、肉粽、蛋黄粽,依照不同人的喜好可以做成不同的口味。有时甚至可以任意组装,比如蛋黄肉粽。粽子不仅吃的时候有味道,包的时候也很有味道,在我们这里,包粽子有时用箬叶,有时用箬壳,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特别好闻。其实,在以前,这些东西都很寻常,但近年来种植的人少了,就显得有些稀缺。于是,自家没有种植的人便会赶在端午到来之前问邻居讨要一些,一般是不会遭到拒绝的。

  待材料准备齐全了,就该进入包粽子的程序了。包粽子是一个技术活,尤其是收口的时候,若是技术不到位,就有可能捆不结实,像是豁开了嘴,用我们这边的乡间俚语来说,就是“仿佛嘴巴漏了,堵也堵不住”。粽子上锅蒸熟,喜欢吃的或是不喜欢吃的,都会多多少少吃上些许,仿佛“端午吃粽子”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种仪式。

  除了粽子,端午前后,还有一味十分特别的水果——杨梅。民谚曰:“端午杨梅挂篮头,夏至杨梅满山红。”端午到了,山里的杨梅也可以尝鲜了,虽然还有点酸,但这酸正是甜的开始。于是乎,浪迹天涯的游子回来了,来寻其本味,五湖四海的客人也来了,来尝其滋味——端午的味道就在这样的回忆和尝试中变得愈发绵长。今年因为闰月的缘故,端午来得稍晚些,而味道因为端午的“迟达”而早一步抵达味蕾,仿佛为这个节日写下序章。


     

责任编辑:畅任杰

上一篇: 【散文】多彩的节日

 

下一篇: 我们的节日端午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