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长城上唱响蒲剧

2023-12-23 11:30: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长城上唱响蒲剧

□ 杨凤鸣

  冬日,初次登临慕田峪长城的我,难抑激动兴奋,一时手足无措,不知该做什么。

  平复心绪后,我即刻录制了视频,发在了家人群里。居住在老家的他们,没人来过慕田峪长城。喜欢抖音的我,突发奇想,想以“城”为题,在长城上唱一曲,把家乡戏曲——蒲剧留在这里。

  说唱就唱,放好手机,我以长城为背景,点开了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的唱段。顷刻间,慷慨激昂的《徐策跑城》响彻在长城上 。“一杆枪,一对锤,直叫人骇惊,兵强马壮士气盛,此番定能大功成……”剧中人物老臣徐策,闻讯军营发来大兵的喜讯时,悲喜交集,奔向城楼。

  我的“手舞足蹈”引来一些游客驻足。通过我的解说,他们知道了山西晋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知道了蒲剧是个古老的剧种,形成于明,盛行于清,具有慷慨激越而又委婉柔和、粗犷豪放而又细腻缠绵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梆子戏的“鼻祖”,曾在京城占有一席之地。蒲剧根植群众之中,从清光绪年间进宫献艺的名伶郭宝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孙光盛、王存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再到近数十年来的任跟心、郭泽民、武俊英、王艺华、贾菊兰、孔向东等等,一代一代的蒲剧人生生不息……

  “蒲剧是国家级,长城是世界级,二者相遇长城,真是绝代双娇,珠联璧合!”听着我的讲述,一位老者笑着感叹。

  编辑发送视频时,我还配发了几句顺口溜:万里长城慕田峪,腾云驾雾巨龙姿。蒲腔古韵晋南起,与时俱进抖世遗。作品发出后,分分钟,就收获了众多粉丝的“小红心”。

  长城就在脚下,我一步一步往前走,扶垛口、探箭窗、穿楼洞、上敌楼,与每一块砖石指腹相亲。走到正关台的时候,汗水已浸透了衣背,脸上的汗珠,滴洇在厚重的砖石上。

  正关台俗称慕田峪关,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分上下两层,在长城成百上千的关隘中比较典型和具有代表性,是一种罕见的长城建筑形式。

  站在正关台上,想着粉丝们“在长城上多唱几首”“把蒲剧唱响长城”“家乡戏上了大舞台”等等的鼓励,我又“蠢蠢欲动”了,但一时又想不起选什么唱段。我手扶垛口,脑海中急速搜索着与“城”相关的唱词唱段。眼前峰峦叠嶂,鸟声空灵,此情景让人不由念起《蜀相》中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想起《蜀相》,就想起了诸葛亮,想起《空城计》!

  “稳坐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闹哄哄,我手扒垛口观究竟,原来是司马懿统来大兵……”我一边哼唱一边找摆放手机的位置,而转了几转,试了几试,终没找到最合适的。有一次,手机差点跌落城墙。我不敢再冒险了,盼望能有个人帮我录一下。

  当我再次从侧楼转过时,两个约40来岁的中年人说笑着穿过正关台的门廊。“我爷爷说,我们的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有一年,他们还回去寻根呢。”

  一听大槐树三个字,我既惊又喜,一下有了搭话的底气。“兄弟,你们是哪里人?”“怎么?”他们迟疑了一下,转过头来。“听你们在说大槐树。”“是我们的爷爷辈,我们在怀柔区,离长城不远。”“我是山西临汾人,就住在大槐树下!”“那咱们是一家人了,想不到在长城上遇到家人了!”他们看上去很高兴。“我想拍个视频,麻烦你帮我拍一下。” 他们爽快地答应了。

  我整整衣衫,站在酷似古戏台的正关台前,手扒垛口,开始了“表演”。“城里面无兵又无将,一无埋伏二无藏,我左右琴童人二个,我城内城外城上城下人五名。”跟着蒲剧艺术家王天明沉稳、坚定、自信的唱腔,我也仿佛成了气定神闲的诸葛亮。只是一颗汗珠突然光顾左眼,涩涩的,眼前顿时模糊一片。面对这突发“事故”,我虽有点慌乱,但终没有“出戏”。

  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拍,总不能让人家举着手机,像在自家里一样十遍八遍地重复吧。60秒,很快就结束了。 “看看,录得行不行?不行再录!”“挺好,挺好!”我接过手机,笑着回应。我们录的时候,有两个外国人在一旁“观阵”,不时竖起大拇指。在我的邀约下,我们五人拍了一张肩并肩的合影。

  再往上走,就是大角楼了。大角楼又叫慕字一台,是慕田峪长城上的一个制高点,也是游览段上规模最大的一座敌楼。

  站在大角楼上,我正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感觉一只手掌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在正关台那儿,你唱的是蒲剧吧?”“是的,你是……” “我是山东人,我爷爷在世时,总爱唱‘监禁一年今起解,离开洪洞到太原’,时间长了,我也就记住了这一句,我爷爷说,这叫蒲剧。”“那你们也应是大槐树下?”“应该是,我的小拇指甲盖也是两瓣。”“你会的那句是《苏三起解》里的,我给你放一段,你听听。”我点开抖音,“蒲剧皇后”武俊英婉转悠扬、行云流水般的“俊英腔”,回旋在大角楼上。“我们秦腔里也有苏三起解。”“我会唱河北梆子的苏三。”“豫剧的苏三也中。”“黄梅戏也有苏三起解。”大角楼上,来自不同地方的“苏三”汇聚一起,各自表白。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我会唱京剧里的这一段。”“那一年,临汾眉户剧团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演出时,我去看了《风云广胜寺》,演得真好,很感人……我还专门去国家图书馆,看了保存在那里的镇馆宝物《赵城金藏》。”一位来自北京的阿姨笑着说, “可惜,我不会唱蒲剧,要会唱的话,咱们合唱一首。”

  “可以呀!”不知谁附和了一声,“唱什么呢?”“《万疆》。”倡议者似乎有备而来,手中拿着一面五星红旗,固定在拍摄杆上的手机已举过了头顶。“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仰……”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口音的人们,对着镜头,高声合唱。身后是巨龙般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