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人合一应四时 七十二候贯古今

2024-03-23 09:28: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天人合一应四时 七十二候贯古今

卢婧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惊蛰过后,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之后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时期,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万物复苏现象的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而七十二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进一步细分,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每一候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或动植物变化,称为“候应”。这些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七十二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把握农耕的时机和预测天气的变化,人们开始对气候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最早的气候观察制度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有比较完整的七十二候记载。

  在古代,七十二候的观察和记录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人们会在每个节气到来时,根据自然现象和动植物变化来判断该节气的候应,并进行记录。七十二候的名称和顺序在《逸周书·时训解》等古籍中有所记载。这些古籍详细描述了每个候应的自然现象或动植物变化,以及它们出现的时间和顺序。

  七十二候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它的观察对象包括植物、动物和非生物等,例如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以及非生物的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这些候应的出现,都与当时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七十二候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气候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安排农事活动。

  物候,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先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原始生态观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智慧的体现,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法则”。

  悠悠五千年,中国人秉承“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原则,用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间制度,彰显着民族智慧和精神追求,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画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