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以简驭繁话花鼓

2024-03-23 09:27: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以简驭繁话花鼓

马楠

  当非遗文化邂逅传统节日,这个春节年味儿格外浓郁。平阳府的红火一场接一场,且不说舞龙舞狮、唱戏说书,各县有各县的看头儿,即便是敲鼓,门道儿也海了去。

  《诗经》云“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天的鼓声一如千年之前的鼓声,只是少了征夫久戍不归的怨念和愤懑。

  我们传统中,有不少化干戈为玉帛的文化载体,比如浪漫的烟花也可以是战争利器,《九国志》《武经总要》等古籍中留下了“火蒺藜”“一窝蜂”“三段击”……一个个遥远的名字。而“闻鼓不进者斩”的进攻号令,则成为振奋精神、酬神娱人的氛围担当。

  追溯翼城花鼓历史,最晚也在唐代,20世纪上半叶,尚未被日军烧毁的杨家祠堂记载着“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热烘烘。”

  让翼城花鼓名声大噪则源于一次省亲活动。归乡的人不是嫔妃,是太后,还是垂帘听政的太后,可谓主流中的顶流。《翼城县志·国戚》(民国)记载“孝定李太后,明穆宗妃,神宗生母。翼城人,徙漷县……”太后回翼城时恰逢元宵佳节,观看花鼓时格外动情,当即赏银千两。这笔奖励经费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我今日看的杨家庄花鼓,是翼城花鼓目前传承有序、后继有人的一派,单看起来步法简单,打法直接。一上手才知技术壁垒高出天际,别说敲响了,不把脸抽肿都是大本事!

  杨家庄花鼓最大的特点是“打点”,鼓手最少挂三面鼓,多则七面,名“满天星斗”,高手还要在脚踝处多挂两面,共九面。鼓面大小不一,最大不过一巴掌,敲击速度极快、每一锤都要落在鼓膜中心。

  花鼓安放的位置也特别,初学者觉得非常别扭,并百思不得解,难道鼓不应绑在胸口吗?若要这般,任你如何小心谨慎,还是容易敲边鼓。当地百姓把鼓“卡”在锁骨和下巴之间,谁想得到,最灵活的脖子居然是最稳定的存在!

  杨家庄鼓另一特点是动作古朴至简,步法以马步、弓步、踏踢步、交叉步为根基。腿上没有颠跳、吸脚、蹬转,手上摒弃翻腕、拧肩等舞蹈化动作。打了三十余年鼓的吕春谱讲“因为我是女孩,小时候没有学鼓的机会。直到改革开放了,去外面打工的男人越来越多,才轮上女子学。传统的鼓,打起来像猿猴,我们这儿的鼓是杨升汉老人传下来的。过去会打鼓的人很少,收徒的门槛儿也高,必须本家人,传男不传女。杨升汉老人的师父被日本人害了,他才开始教我们庄的外姓人……”一时间,这位恪守祖训又不得不变法的老鼓师在我心里伟岸起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鼓与武,两个不同行当交织在一起,马步为守、弓步为攻、拳平腕直、出手脆快……

  马步,膝冲脚尖,掖胯敛臀,大小腿垂直。旧时学武讲求端正,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又怎能“步步为营”“立于不败之地”?八极拳理云“拳似流水腰连贯,腰似蛇行脚似铅。”腰是身法利落、上肢动作圆转轻灵关键。花鼓敲起,左旋右转、拧腰甩膀,起落转换、劲势不断。杨家庄的花鼓,全然集中于腿、腰、臂的练习,看似古板,但一动无有不动,实战需要时,便可出其不意、打上就变,先发制人。

  杨家庄的鼓,不似威风锣鼓气势磅礴、绛州鼓乐技艺多样,世人皆说杨家庄的鼓,好在“原汁原味儿”。叠鼓声声,鼓动着白虹贯日、慷慨重义的英雄气;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精神气;不磷不缁、独立守神的浩然气。也有人说“杨家鼓敲了上百年,要创新,要丰富……”在我看来,摆在传统艺术创新面前更重要的是培养对艺术欣赏的耐心,需要时间来品味、体悟、思索、考证许多个“为什么”,这需要艺术创作者和观众双向奔赴,思想的碰撞也是创新。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