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湾
人常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万里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奔腾东流,至晋陕大峡谷掉头南下,流经山西省永和县和陕西省延川县交界处时,蜿蜒盘旋,又拐出了几个小弯。近年来,这几个小湾声名鹊起,引起了众多文化学者、地质专家和游客们的关注,以至于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都把它的航拍镜头在展示祖国美丽风光时反复播出;国家外事部门还将以它为题材的摄影作品收入礼品画册,以备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之用。
仲秋时节,天高气爽,我们一行人慕名来到了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导游介绍说,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为黄河蛇曲多湾相连的地质遗迹景观和丰富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是我国干流河道上嵌入式蛇曲发育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地区。黄河在晋陕大峡谷中穿行,自北向南沿公园西侧流过,依次形成了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白家山湾、仙人湾和于家嘴湾7个大型蛇曲地貌。人们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富有哲学文化理念的名字——乾坤湾。
哦,乾坤湾!放眼望去,只见广袤的黄土梁峁、丘陵沟壑似黄色海洋,风蚀砂岩、摩崖峭壁形态各异,绿荫丛中窑洞点点,尽显黄土高原的苍劲粗犷之美。从天而降的黄河一改奔腾咆哮的刚性,优雅地摆动了几下身姿,划出了一个个优美的“s”型大弯,形成了河抱着山、山依着河、河里有山、山里有河的天下奇观。此处的黄河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静极美极。言其静,河水像巨幅的黄色绸缎铺陈在陡崖之下,水波不兴,似乎凝固了一般,有舟楫往来,有鹰击长空,却是万籁俱寂,空旷无声。这种静,使人极易想起长白山天池的情境,静得心平血滞、气屏神凝;这种静,使人极易与惊涛裂岸的壶口瀑布相对比,静得出人意料、猝不及防。言其美,是一种诗画的大美。在这里,山与水、天与地,动与静、曲与直,雄壮与柔美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乾坤八卦”的图案,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感官。而在其周围分列着与八卦图相关的四方标志物,和以伏羲、女娲的名字命名的村庄、庙宇,以及大量相关的传说,更增添了乾坤湾的历史文化和神秘色彩。
驻足岸畔,任是谁也不免会念天地之无穷、发思古之悠情。君不见,有学者或从空中、或从地面考证,乾坤湾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华夏民族“龙”图腾的起源;据有关专家断言,上古时代伏羲氏就是受到这种“天然太极图”景观的启发,而始作八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更有一些求索者还具体论证了太极八卦图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方位,认定乾坤湾为中华民族原始哲学、原始文化的发祥地。我也不例外。由乾坤二字,让我想起了《周易·象传》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健者,乾也,即天的性质;坤者,顺也,即地的性质。大意是说君子应如天道运行,坚强振作,不断努力,同时效法大地的宽厚、和顺和德行,容载万物。这说明,在《周易》里,把天、地、人视为了统一的整体,由此衡量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我折服这种“天人合一”的学说,并且赞成将其解释成一种生态哲学。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我们确实需要深入领会“天人合一观”所蕴含的对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挖掘其内在思想价值,尤其是整体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我们推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的想象中,乾坤湾仿佛是一位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学术大师,正以其优雅深邃的文化韵致默默地给人们传道、授业、解惑…… 永和是个国家级山区贫困县,其县志云:“永和居万山之中,满目崎岖。”那么,拥有乾坤湾的永和人是怎样认识和对待“天人”关系的呢?一方面,他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在那雄伟苍茫的楼山之巅,一座座古代庙宇鳞次而立,被供奉的神祇,大多是龙王和圣母,一位是管风调雨顺,一位是管子孙延绵。靠天吃饭的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只能是拜天拜地拜神灵了。在永和关居住了400多年的白氏家族有句名言:“崖徒可住人,水大不伤人,山水共养人”,他们虔诚地把生命与山水熔铸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是像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样,在依赖自然的同时又不断地认知自然、改造自然,分享着农耕时代的初级文明。清康熙年间有位叫王士仪的县令,他重修学宫,兴办教育,政绩显著。曾有学生问他:永和“地瘠民贫,士农多事耕凿,奈何?”他回答说:“噫!言诚陋也。山地虽瘠亦可耕,子弟虽愚亦可教。”正是在这位县令的不懈努力下,永和的文脉才得以延续和光大。新中国成立后,永和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懂得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他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
由于工作关系,近十几年来我多次到过永和,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永和精神。2003年我还是市委副书记,八月下旬我去那里检查红枣产业发展情况。驱车山间,只见路边、田野、山坡,到处都是密密麻麻、蓬蓬勃勃的枣树,那绿莹莹的果实压弯枝头。我感叹道:“真是沿路不断线,纵深看得见啊!”时任县委书记王醒安、县长张三森告诉我,全县红枣面积已达28万亩、850万株,农民人均150株,在全省排名第一。我们到打石腰乡农户家里去了解,每户仅此一项年收入都在两三万元。后来,我在全市大力推广了永和的经验。2010年10月,我是在市人大主任任上,当时在永和召开了全市人大工作会议。按照日程安排,我们在时任县委书记郭行杰、县长梁秀娟的陪同下,参观了黄河岸边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下得车来,眼前的场景令与会者惊叹不已:只见梁峁重重,沟壑纵横,在那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岭上,一排排石坑、一株株柏树就像威武的军阵一般,层层叠叠、横竖成行。目所及处,人们正在搬石、掘土、担水、栽树,一面面红旗飘动在火热的劳动场面里。看到这鬼斧神工般的工程,我脱口赞叹:“此非人力之所为也!”后来,听说这句话被永和人幽默地翻译为“真不是人干的活啊”!是的,这对于既缺土又缺水的施工条件来说,真可谓艰苦卓绝了。据统计,从1987年至今,全县共修建了3740多万个石砌鱼鳞坑,每亩按110个计算,共34万多亩。2007年全国“三北”防护林科技推广现场会在永和县成功召开,永和县荣获了突出贡献奖。此次永和行,我已经退休了,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立足县情,实施“文化引领、旅游兴县”战略,并且收到明显成效。“百里黄河湾旅游经济区”已初具规模,乾坤湾景区举办了系列历史文化活动,永和至陕西延川的黄河大桥建设已经启动,升级改造的交口乡至地质公园段25公里的道路已开通运行。县委书记加天山、县长范洋平说:乾坤湾是永和得天独厚的资源,它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和旅游价值。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份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民族文化复兴作贡献。面对信心满怀的他们,我放胆预言:再过几年,长白山的天池也比不过乾坤湾!
在永和,但凡提起永和精神来,人们总是要把它同1936年的红军东征联系在一起。当年,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壮大了红军力量,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永和留下了诸多毛主席的神奇往事和红军将士的英勇事迹。途经红军东征纪念馆,我们一行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实物、聆听讲解。我在想:黄河精神、东征精神、永和精神同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精神生生不息、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转化为巨大无比的物质力量:我们万众一心,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进!前进! 刘合心(作者系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柏东丽